張六和家族每年農曆大年初一進行新年團拜,宗親會回到老家清河堂。張福普表示,團拜時宗親都會行三獻禮虔誠祭拜,並由宗長恭讀祖訓,讓宗親重溫祖先希望後代「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夫婦相和,兄弟和氣」的期許,這項活動是家族文化傳承,也是對祖先的感恩。
清乾隆五年,張家開台始祖張亦標由廣東渡台,由於當時中南部平原已被開墾,所以只能到桃竹苗丘陵謀生。祖先辛勤工作,家族成員敲盆起床、吃飯、上工開墾出400多甲的土地。為了團結家族力量,張家延續了127年不分家,才有今日的家業。祖訓更規定宗親共祀不可另立祖牌,所以能凝聚家族團結,每年祭祖時約有1,100副牲禮,參加者更高達2,000人以上。
祭祖不忘本 拜恩人不忘恩
張家祭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祭拜祖先也感念恩人德澤。張福普說,清朝對台實施禁令不許女眷來台,所以來台祖張亦標到42歲才結婚,55歲得子,然而兒子張應仕幼年身體多病,於是夫妻向所有神明祈求,並向一同來台、失去音訊吳汝質、吳汝亮兄弟祈禱。後來,張應仕竟因此平安享高壽。
為了報恩,張家子孫將吳氏兄弟同時祀俸在公廳。然而,傳統上家族公廳不能祭拜異姓之人,為了解決難題,宗親想出了一個變通的方法,吳氏兄弟的牌子放置在祖牌夾層內同時祭拜,以完成先祖對友人報恩的承諾。
張家宗親相當注重祭祖活動,就算再遠也會趕回來,就算基督教徒也會準備鮮花素果回來追思。而宗親會也在祖塔兩側刻上祖訓,讓子孫繼承志業,並刻上24孝圖希望子孫能繼承倫理道德的傳統文化。
張福普表示,自己擔任家族宗長時僅44歲,為了繼續凝聚家族,將孝道倫理發揚光大,所以堅持擴建公廳和祖塔。他在一年內以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工程。這樣的成績獲得族人的推崇與鄉長的信任,也因此當上鄉長機要秘書,最後更擔任行政院政務顧問。
他認為,自己身為客家子弟,能發揮客家刻苦踏實的精神才有如此的際遇。他期望客家勤奮重孝道的倫理能在社會繼續承傳,也希望子孫能勤說客語,繼續發揚祖先的光榮。
甘氏宗親清明掃墓 山歌茶席憶往昔
有別於其他家族,桃園市龍潭區的甘氏宗親每年清明掃墓後,即以擺茶席和唱山歌的方式來承傳文化。這樣的方式不但讓子孫慎終追遠,更讓他們了解祖先過去的生活方式與客家文化。
甘家自古以茶維生,所以對茶有一份深厚的情感,種採、採茶、製茶與泡茶就是甘家傳統的生活方式。甘氏宗親會理事長甘興源表示,種茶是一種傳統的生活方式,也養活了甘家一家人,家族中的人對茶都有深厚的情感。所以在祭祖活動完成後宗親會擺出茶席讓宗親品茗敘舊。
「桃花開來,菊花那裡黃,阿哥想妹,身上兩三項….」客家人採茶時會唱山歌,在茶席間長輩也會即興演唱山歌「桃花開」。客家山歌是客家重要的文化資產,長輩常常即興創作如對話般,隨口哼唱,有時也會唱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歌謠。
甘興源表示,祭祖、茶席和唱山歌都是客家的傳統,結合這三項活動不但能讓長輩憶往敘舊,也能讓年輕人了解客家文化,傳承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