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胎位不正的中醫調理

胎位不正的病因病機,主要由於氣虛或氣滯,使胎氣失和所致,臨床常見證型有氣虛、氣滯二型。(123RF)
胎位不正的病因病機,主要由於氣虛或氣滯,使胎氣失和所致,臨床常見證型有氣虛、氣滯二型。(123RF)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妊娠後期(32週以後)發生胎位異常者,稱為胎位不正,又稱胎位異常。胎位不正是造成難產的常見原因之一。通常分娩時只有枕前位是正常胎位,約占90%,而胎位異常約占10%。胎位不正可通過產前檢查發現。 

胎位不正始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橫產由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故令橫也……逆產者,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則令逆也。」 

胎位不正的病因病機,主要由於氣虛或氣滯,使胎氣失和所致,臨床常見證型有氣虛、氣滯二型。 

一、氣虛

孕婦素體虛弱,或飲食勞倦傷脾,中氣不足,衝任氣弱,無力促胎調轉,以致胎位不正。 

二、氣滯

素性抑鬱,孕後情志不舒,氣機失暢,衝任氣滯,胎兒不調轉,而致胎位不正。 

妊娠後期(32週以後)發生胎位異常。除枕前位為正常胎位外,其餘均為異常胎位。胎頭位置異常有如持續性枕橫位、枕後位、面位、額位、高直位、前不均傾位等。超音波檢查可以測出胎盤、臍帶的位置、羊水量、頭盆不稱、胎頭仰伸程度、胎兒、子宮畸形、子宮肌瘤等,以協助診斷。 

胎位不正,中醫的治療大法是氣虛者益氣養血轉胎,氣滯者理氣順胎。 

氣虛型,常用八珍湯加黃耆、續斷、枳殼,以益氣養血,安胎轉胎。氣滯型,可理氣行滯,安胎轉胎,常用名醫傅青主的方藥〈保產神效方〉:當歸、川芎、厚朴、菟絲子、川貝母、枳殼、羌活、荊芥、黃耆、蘄艾、炙草、白芍、生薑等。其中當歸、白芍、川芎補血和血以養胎,黃耆、菟絲子溫養精氣以安胎,荊芥、羌活、艾葉發散以升達,枳殼、厚朴、川貝順氣以降濁,生薑、甘草和脾胃以安中氣,共奏升清降濁、轉胎安胎之效。〈保產神效方〉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藥效面面顧到,可作為胎位不正的首要治療方。 

有段話也值得參考:《醫學正傳・難產論》引朱丹溪語曰:情欲一動,氣血隨耗……氣血既虧,胎息羸弱……不能翻身……所以難產。◇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