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別讓內心小劇場 拖垮你的工作效率

在網路世代,工作者除了面對面還有文字溝通,如果過分解讀對方的情況,只是拖垮自己的精力。(Shutterstock)
在網路世代,工作者除了面對面還有文字溝通,如果過分解讀對方的情況,只是拖垮自己的精力。(Shutterstock)

文/塚本亮
在職場上,面對各種臨時交辦事項、專案考核,或許會讓人覺得很煩躁,也一直在想,要怎麼樣才能提高效率,讓工作做好、做正確又快速呢?

面對主管給的壓力與同事的眼光,其實最關鍵的解決辦法,或許和內心素質的提升有關。

不知道的事,就說不知道

高效率的人不賣弄聰明。例如,愛裝懂的人被問說:「你知道○○嗎?」時,即便不知道也會回答:「啊!當然知道囉,我很清楚呢!」然後再偷偷上網查。行動派反而會當場坦白,「那是什麼?我知道的還不夠多……」如果不知道卻硬要接話,一旦話題越深入,你就越難跟上。

當工作出現這種騎虎難下的狀況,你會因為不曉得該怎麼辦而下不了決斷,當然也沒辦法有所行動。不僅如此,即便你想之後再查,但大都不了了之。其實只要當場表示不清楚,就能讓自己有學習新知的機會,但通常都因為假裝聰明而錯失大好良機。

主管給的指示如果無法理解,建議要當場詢問清楚,這樣才能避免工作進展延遲不動。(Shutterstock)主管給的指示如果無法理解,建議要當場詢問清楚,這樣才能避免工作進展延遲不動。(Shutterstock)

我以前也會賣弄聰明。當時周遭的人都知道我從劍橋大學畢業,覺得我很聰明,而我也努力扮演這種角色,以至於那時的我就算聽不懂也不敢坦白說不知道。這讓我只能說些應付場面的話,提不出具體意見,任由學習新知的機會從手中溜走。儘管想著事後要查一下,也會因為每天被事情追著跑而忘記。

你在工作上應該也碰過,主管或客戶給的要求或指示不完整、含糊不清,讓你難以理解。這時若不當場詢問,之後就只能自己邊哀嘆邊苦惱。若你不明白該做什麼,就更容易拖著不做,這樣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

在腦中浮現問題或疑惑,明明直接跟對方說就好了,我卻偏偏開不了口。明明只要說出來,我就能跟對方有更深入的探討,但當時的我白白斷送了這種機會。我深深為過去的所作所為感到惋惜。

從那時起,我就將以下四點牢記於心:

1.不知道的事情就說不知道。

2.有任何問題或疑惑,當場馬上解決。

3.不再不懂裝懂。

4.絕不要之後再說。

為了讓工作有所進展,也為了讓自己更加成長,我想當場解決問題。

POINT:不用因為不知道而感到羞恥。

過度解讀人心,會綁住自己

「沒有事實,只有解釋。」這是尼采的名言。想深入了解他人內心的想法,很可能就是我們做起事來綁手綁腳的原因之一。

任誰都希望被他人喜歡,所以我們每天周旋在各種人際關係中,不知不覺間在意起別人對自己有什麼看法。

特別是近來人們往往在現實與網路間交替互動,使溝通方式更加複雜。只要用LINE或其他社交平臺,就算不用親自跟朋友或同事見面,也能交際往來,然而在網路上,人們反而要耗費更多時間與人交際。

社交平臺有各類的訊息,學習智慧判斷訊息真假就變成重點之重。(Shutterstock)社交平臺有各類的訊息,學習智慧判斷訊息真假就變成重點之重。(Shutterstock)

行動派認為人心叵測,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竭盡所能就好,他們很清楚,這是唯一一件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工作也一樣。如果你心中有設好與人交往的界線時,就不要試圖深入探究對方的內心,而是要嘗試優先採取行動,再根據對方的反應來修正處理方向。

我有過以下經驗,雖然有些人好一陣子沒在我的社群平臺上按讚,但實際見面時,卻以我的貼文開啟話題:「你之前發生了那樣的事對吧?」或是給予評價:「哇,那實在太厲害了!」當你任意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時,卻因為內心不安而老往壞處想的話,你自己也會失去對他人的好感。

越是對自己沒自信的人,越容易做出非友即敵的極端區分,這就是過度解讀他人內心所招致的悲劇。

你只要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就好,不要太在意別人,也不要過度解讀他人的想法,因為你終究無法控制他人。

POINT:不過度解讀他人思想,畢竟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別人的狀況。

聽來的事不一定對,你得親眼判斷

千萬不要以為媒體刊載的資訊都是對的,網路上流竄的就更不用說了,就連電視、報紙或週刊雜誌也一樣,但還是有很多假消息經常被當成事實報導。

我在高一時首次意識到這一點。我曾因為某起鬥毆事件,而被罰停學處分,那其實是一起大事件,造成約五十人被送往醫院。

我也因此住院,但在病房裡看到電視報導,讓我非常錯愕。照電視上的說法,好像是我埋伏在對方身邊,精心設計了這場鬥毆,但事實完全不是,那是一場令我猝不及防的鬥毆事件。我對報導怒不可遏,報導說得彷彿我就是那種平常就愛欺負人的傢伙。

隔天的早報也刊登了這則新聞,但同樣有違真相,看到早報的人一定會覺得我人品極其惡劣吧!雖然當時心中悲憤交加,但我敢說,在那時能夠發現「媒體報導不一定可信」這一點,的確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訊息,但一定要記住,這些訊息充其量是某人篩選而成的資訊罷了。

我們常聽到別人說:「那傢伙就是這種人喔!他以前做過不太好的事。」如果我接受了這個奇怪的偏見,我就會用這種眼光去看待對方,所以我都只會回:「哦,是這樣嗎?」把那些耳語權充參考。

我會在與那個人實際見過面後再下判斷。見到面後可以充分了解對方的為人,如果覺得不好就此停止往來;如果覺得可以就繼續保持聯絡。

人越出名,越招人忌。縱使你不多加理會,惡意訊息也會擅自流竄。藝人或運動選手外遇或藥物上癮的新聞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如果是有根據的事實還能相信,但我認為光憑資訊來判斷他人,一不小心也會毀了自己。

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非常多人輕信藝人或運動選手的負面報導,進而口出惡言或越線騷擾,但這種人其實是不懂得如何看待訊息。

我不認為單憑訊息就能判斷一個人。為了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總之先跟對方見個面,是你首要採取的行動。

切記,不要過度相信外在資訊。

POINT:親自見面,相信自己的感覺。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書封。(大是文化提供提供)《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書封。(大是文化提供提供)

——摘編自《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大是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