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名人

梅克爾執政回顧(上):從物理學家到總理

執政16年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卸任。(LUDOVIC MARIN/AFP via Getty Images)
執政16年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卸任。(LUDOVIC MARIN/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余平/德國報導】9月26日,德國迎來四年一度的大選。今年的選情充滿變數,結果難料;唯一肯定的是:梅克爾不參選。執政16年,德國首位女總理即將卸任。如果下屆政府要到年底才確定,那麼梅克爾還將打破另一個紀錄:成為德國任期時間最長的總理。

摒棄政治教父 登上總理寶座

梅克爾1954年7月17日在西德的漢堡市出生。來到人世幾個月,她和母親就跟著擔任基督教新教牧師的父親,舉家搬遷到東德北部。她在柏林北部布蘭登堡州的小城滕普林(Templin)長大,青少年時加入過東德的共青團。

在萊比錫大學完成物理碩士學業後,1978年,梅克爾跟隨第一任丈夫搬到東柏林生活,並開始在東德科學院下屬的物理化學中央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6年她在那裡獲得博士學位。

1998年,她與現任丈夫、洪堡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紹爾(Joachim Sauer)結婚至今,但她依然保留了第一任丈夫的姓氏梅克爾。

在1989年秋柏林牆倒塌,東德解體,當時的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全力推動兩德統一。在這個歷史關鍵時刻,梅克爾離開實驗室,開始從政。在「統一總理」柯爾的提攜下,梅克爾平步青雲,一路晉升,柯爾稱她是「我的女孩」,成了她的政治教父。

但是柯爾一手提拔的青澀「女孩」在他政治生涯最艱難的時候,從背後捅了他一刀。1990年代末,柯爾陷入政治獻金醜聞,他拒絕公開捐款人姓名。梅克爾在黨內討論時主張脫離柯爾這棵大樹,讓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獨立成長。

1999年12月,梅克爾在報上公開撰文,宣布與柯爾撇清關係,給了柯爾致命一擊。他被迫辭去基民盟名譽主席職位,黯然淡出政壇。第二年,梅克爾成功上位,當選基民盟主席,並在2005年登上總理寶座,直到今天,趕上了柯爾擔任德國總理16年的紀錄。

有分析認為,梅克爾與柯爾始終沒有和解。多年後德國媒體仍然評論,梅克爾是柯爾在深陷醜聞的黑暗時刻,從背後捅刀的女人。

有如「不沾鍋」的女總理

國際政壇上,美國總統從小布希、歐巴馬到川普再到拜登,走馬燈一樣換了一屆又一屆,而德國總理始終是梅克爾。

梅克爾在德國政壇上創下很多紀錄:她是第一位女總理,而且來自原東德。她也是第一個自己決定去留的總理,主動提出不再連任,而不是像歷屆總理,皆因選舉失敗而下臺。

她在所屬的基民盟裡有不少對手,不過那些人都沒能扳倒她,梅克爾幾乎不動聲色的,將對手一個一個掃出去。不僅如此,她的親信或她提拔的人由於各種原因失敗或下臺,也都沒有人能把她拖下水。

2012年,她力薦的總統沃爾夫(Christian Wulff)因受賄指控,上任不到兩年就被迫辭職。這類事情發生過多起,梅克爾身上似乎有防沾的鐵氟龍保護層,什麼醜聞都不能近身,她甚至有本事把醜聞變成對自己有利的事,德國媒體因此稱她是「不沾鍋總理」。

梅克爾的總理任期已經進入第16年,超過了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的14年,目前與柯爾等長。9月26日德國大選後,新政府若無法在12月17日之前成立,梅克爾繼續留守執政,那麼她將超過柯爾,成為德國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

2017年9月德國大選後,次年2月才完成組閣。如今的政局比當年還複雜,成立政府的過程恐怕也會更曲折。這意味著梅克爾可能還要打破一項紀錄。

不主動出擊 令對手自敗

梅克爾給人的感覺總是衣著樸素,個人生活穩定,冷靜理智、有耐力。她演講時從不激烈昂揚,就連結束任期後的人生計畫也平淡無奇。她曾表示:「我想先好好睡個覺,然後再看。」

梅克爾的風格是防守型的,不主動進攻型。有媒體分析說,她畢竟是物理博士,想問題比較全面,能冷靜分析,不會冒然衝動。但也正因為她總是思前想後,常常按兵不動,沒起到領導的作用,因而被批評拖拖拉拉,令事情停滯。這種拖延戰術的結果是:有時她的競爭對手自己露出破綻潰敗了,有時因為拖的時間長了,事情自然產生了結果,也不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了。

德國電視一臺曾經披露梅克爾學生時代的一件事,很能說明她的性格特點。有一次上體育課,梅克爾站在3公尺跳板上,遲遲不敢跳下去,直到打下課鈴前一秒鐘,她才跳下去,終於在期限前最後一刻完成了任務。

擅自決定開放邊界 影響至今

梅克爾在位16年,經歷了多次重大歷史事件。因為她的決定,給德國帶來深刻影響的事有好幾件,包括金融危機、歐元危機、難民危機等。

2009年,金融危機震驚全球,在歐洲引發了歐元危機。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財力吃緊。梅克爾力主拯救歐元,她曾表示,拯救歐元是無可選擇的選擇;因為「歐元失敗了,歐洲也就完了」。

她的這個觀點令許多德國人不滿,他們認為,在歐元這個問題上不是別無選擇,而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因此成立了一個新政黨,叫另類選擇黨(AfD)。另類選擇黨已成了德國最有力的在野黨之一,在一些聯邦州的支持率甚至超過基民盟。

梅克爾在歐元危機中迫使其他危機國進行改革的強硬態度,展現了她「鐵娘子」的一面,希臘人甚至痛罵她是納粹。

2011年3月,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震驚全世界。梅克爾罕見迅速反應:能源轉型。她推翻了2010年10月剛剛做出的核電廠延役政策,立即決定終結核電。半年後德國就關閉了第一座核電廠,她在終結核電的速度上比倡導環保的綠黨提議的還要快。

梅克爾力推再生能源,但時至今日,她設想的綠色能源產業並沒有在德國蓬勃發展。德國付給核電企業數以億計的賠償,再生能源業則停滯不前,無法提供穩定的充足電力。德國的電費居高不下,今後兩年甚至可能用電吃緊。

再一個給德國造成深刻影響的是梅克爾的難民政策。2015年9月,梅克爾擅自做主,打開邊境,讓難民入境,一時間敘利亞難民像潮水一樣湧向德國。梅克爾與難民合照,釋放了歡迎的訊息信號,越來越多的難民確立了投奔目的地:德國。

但是當年除夕夜,科隆的迎新活動中出現大規模性騷擾、性侵事件,民眾的態度開始轉變,紛紛批評梅克爾無條件開放邊界、接納難民的做法。2016年10月,弗萊堡(Freiburg)一名19歲女大學生被難民姦殺。2016年12月,一名突尼西亞難民在柏林聖誕市場製造了恐襲事件,11人當場死亡,至少55人受傷,其中部分重傷。

這些難民犯罪事件令德國民眾極為不滿,她的阿富汗難民政策,更激起強烈反彈,人們抱怨梅克爾政府不把本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首先考慮外國人,痛斥她不是德國人的總理,而是難民的總理。德國人的退休基金出現巨大漏洞,今年夏天遭遇洪水的災民得不到及時救助,而阿富汗人卻能立即拿到補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