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窺」字,足以看出少年對書中內容的神祕感;「望」字,中年人就漸入讀書佳境了;那個「玩」字,很能讓你玩味半天,才知老年讀書的閒適與老成了。讀書品位何等高……但是走入高品味,步入佳境,還面臨著一個讀書的方法問題。
清初江南大儒陸桴亭的《思辨錄》中這樣寫道:古之學聖賢易,今之學聖賢難。只如讀書一節,書籍之多,千倍於古,學者茍欲學為聖賢,非博學不可。然茍欲博學,此汗牛充棟者,將何如耶?偶思得一讀書法, 將所讀之書分為三節:自五歲至十五為一節,十年誦讀;自十五歲至二十五為一節,十年講貫;自二十五至三十五為一節,十年涉獵。使學有漸次,書分緩急,則庶幾學者可由此而程功。朝廷亦可因之而試士矣。
歐陽修在〈蘇明允墓志銘〉說:「(蘇洵)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餘,舉進士再不中。」 蘇洵少時根本不喜歡讀書,到了壯年還不知道讀書的好處,後來才發憤圖強。但是他考進士兩次都以失敗告終。後來的五、六年時間只是讀書,從不動筆寫文章,智識在心中默默積蓄,又過了很多年自己才感嘆說:「可以了。」於是落筆成文,洋洋千言,恣肆縱橫,博適古今。「老蘇」的文章之所以傳頌古今,其中他的讀書寫作方法也不無借鑑,先累積豐富的材料,而後疾筆成文。
古人的這些讀書方法,不能刻意求之,追隨而仿效,要在讀書中去體會、探索,而後得之於自然,偶擇於書中,一步一步地鑽研,一字一句地琢磨,一篇一篇地比較,循序漸進,方可期其有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