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可以套用於所有培訓者一個很好的引子。因為職場有太多不想(不願)學習的人(員工),都會想以「我不會、不想、不懂、不知道」來企圖擺脫「可以不用學」的可能機會。此時,考驗的就是培訓者(企業)的智慧。該用何種要求,何種獎懲、規矩……來達到應該要學,卻意欲閃躲的人(員工)。
「生命的限制是『想』,生命的突破是『做』。」《商業周刊》發行人金維純如是表示。是故,嘗試以:「你們同樣是店長,領相同的薪,你的資歷並不輸他,為何你不會?」或者「你身為區經理,你若不懂這個技巧,怎能讓部屬服你,如何能讓你所帶的團隊更強?」的詢問法。
亦可轉換個方式來提問交叉運用,「如果你只想停留於此程度,就別眼紅後進者的學習速度和職務升遷比你快。」等對話框有效的溝通,最好不是先以「你想講的」為出發,而是要先以有所良性對比,及「對方可能想聽,會接收」的內容為前置鋪陳。
誘發「想做」之心
人氣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一書的作者平克(Daniel Pink)表示,「沒有員工是因為被管理而更投入工作。員工會投入工作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想要,要讓員工更投入,不是要有更多更好的管理,而是讓員工自己更想投入。」此意涵業已相當明確地告訴你我,惟有先誘動出員工的「想做」之心,方有「有為者亦若是」浮出檯面的良能可現。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因為你(教育者)的一時慈悲,不忍苛責。或是一直無法「改」用新的應對互動方法!你的團隊(員工),你所負責培育的人,就都將會成為一個永遠「不進則退」的職場弱者。
某園藝達人說:「生命在受到挑戰或威脅時,就會加速綻放光采。」你的團隊力提升了?在下一個光采得以綻放前,是否先好生思量如何誘動出員工的「想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