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為何胃有灼熱感

胃食道逆流(123RF)
胃食道逆流(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食道抗酸力不如胃壁,長期下來胃液的強酸會腐蝕食道。

胃灼熱感,是在胸骨劍突下面有燒灼疼痛的感覺,這種不舒適會散射到前側胸,兩臂與下巴,這種胃灼熱感在吃下東西後會更明顯,斜躺時,向前彎腰時,也會感覺更強烈,但是在服用制酸劑15分鐘後,通常可以減緩。

發病機制

胃灼熱感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有胃食道逆流,胃酸與胃蛋白酶侵蝕胃食道交接處,還有膽酸與胰液都可能參與其中,胃食道交接處黏膜發炎,產生了灼熱不舒適感。

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發生,首先是賁門括約肌已經出了問題,胃部發炎,久了賁門括約肌就不聽話,開始收縮不良,產生逆流現象。其他有關因素,包括吃進去的食物,吃的藥物,還有重度菸癮者也容易胃食道逆流。

賁門括約肌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閉合很緊的,即使胃部裝滿了食物,胃壓很高,賁門括約肌仍是閉合很緊,只有在病態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閉合不全的問題。

胃食道逆流時間久了,可能會產生幾個問題,首先食道下部會發炎,黏膜改變,細胞變得比較厚,有些會出血,有些是潰瘍,有些則產生狹窄,明顯的胃酸會倒流到氣管,產生喉炎,慢性咳嗽,肺炎,久了器官組織都會有纖維化。

食道發炎、糜爛、潰瘍、出血,潰瘍癒合後形成食道狹窄、吞嚥困難,更嚴重時造成食道黏膜變性成為Barrett氏黏膜,若症狀持續很久,往後發生食道腺性細胞癌的機率會升高。

酒精也會引發胃食道逆流,許多人有這個經驗,攝取含酒精飲料後,會有心下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酒精對食道黏膜產生直接的傷害,且會讓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減弱。

西醫藥物

胃食道逆流,第一線藥物有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及促食道蠕動劑,第二線藥物有組織胺受體拮抗劑(gastric H2 receptor blockers),第三線為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第三線藥物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可以完全阻斷胃酸的分泌。

中醫認識

胃食道逆流在中醫的典籍可見於「吐酸」、「嘈雜」、「胃痛」、「噎膈」等病中,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有這樣的描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指出病機與熱有關;金元大醫家朱丹溪認為:「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食物經由食道送至胃中,胃傳化物而不藏,以通降為順,又《黃帝內經》中指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為陽土,宜降為和,脾為陰主,宜升為健」,肝主疏泄,存在對胃酸分泌調控的作用。因此治療胃食道逆流,只要把胃、脾、肝三臟調和好,掌握胃、脾、肝三臟的特性,就可以隨症治療,最常用的藥物有如柴胡、白芍、白朮、茯苓、生薑、海螵蛸等,在升降脾胃、疏泄肝氣上隨證加減。

生活保養

首先三餐要定時定量,每餐只吃七、八分飽,過飽就容易產生逆流症狀,不要吃宵夜;睡前2小時勿進食;躺臥時,床頭宜墊高十五至二十公分,不可吸菸,不要飲酒,不要吃比較涼的水果,如柳橙、葡萄柚,刺激性食物不要吃,如濃茶、咖啡、麻辣等,過甜的食物也不宜,如巧克力、甜點;高粱厚味不易消化的也不好,如炸雞腿、煎魚、薯條、油飯、全脂牛奶;冰涼飲料也不要,脾胃還是比較喜歡溫暖的環境。

病例介紹

李先生,50歲,外商公司主管,工作繁忙,無暇運動,近年來體重越來越重,身高172卻有90公斤,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喝咖啡,也經常吃甜點,三餐飲食不定時,常過餐不食,睡前才吃晚餐,最近常有咯氣嘔酸水的症狀,胸悶胸痛,做了心電圖,沒有發現心臟的異樣,因此就安排了胃鏡,發現了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吃了幾個月的質子幫浦抑制劑,但胃還是很敏感,容易產生胃痛的情況,因此又再吃了幾週的中藥逍遙散、海螵蛸等,病情才比較穩定。

加重因子

首先肥胖會加重胃食道逆流,因為過多的體重會壓迫胃與食道,壓迫橫膈膜,讓食道括約肌鬆開,胃食道逆流的機會增加。再來是吃了大量食物或是高脂肪餐點,容易有胃食道逆流。

懷孕時腹部壓力增加,產生大量黃體素,而黃體素又容易使平滑肌鬆弛,讓胃食道逆流機會增加。

氣喘的病患胃食道逆流機會也增加,從體質觀點來看,氣喘是寒症,胃食道逆流也是脾胃虛寒的問題,氣喘的人痰多,胃食道逆流也容易生痰,兩者有相通的關係。

糖尿病的人胃食道逆流比率較高,是因為糖尿病患平滑肌都比較無力,胃排空時間變長,括約肌也較鬆弛,胃酸逆流的機會因此而增加了。

胃發炎,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影響到賁門括約肌的肌肉張力,有些嚴重的是胃潰瘍讓幽門變形,食物排空受阻,胃食道逆流的機會增加。

方劑〈逍遙散〉介紹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本宋代的方劑學著作。〈逍遙散〉是肝脾同調的方子,肝方面就是疏肝解鬱,讓心情愉快,脾方面就是健脾養血,讓腸胃道功能加強,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剋土,也就是心情不好,容易讓腸胃功能受損,木土協調,心情暢快,脾胃健運,自然不會產生胃發炎、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也就不會有胃灼熱的感覺了。

〈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生薑、薄荷等八胃藥組成,其中柴胡、薄荷疏肝,當歸、白芍養肝血,白朮、茯苓、生薑健脾,共湊肝脾同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