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強說,若將「忠」、「義」兩字拆開來看,「忠」主要體現在忠於「王事」,「王事」就是跟皇帝有關的事情;「義」則體現在對朋友、同僚、長官的報恩方面。
談到中華文化裡忠、義精神的起源,吳沛霞表示,上古炎黃時期就已存在的道家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密不可分,注重修養,觀天相、察地理,教化百姓順應天道而生活,講道德,敬天仰神,天人合一,要人做好人。時經西周老子《道德經》統整道家思想後,接著才有儒家人倫哲思出現。其中,孔子體悟到「仁」乃「忠與恕」之道,孟子認識到殺身取「義」等,人文思想影響著後世。嚴格說來,儒家的人倫思維體系是源自道家神傳修煉文化。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唐、宋與清朝在服飾穿戴上皆有不同,在忠、義的部分,展現在文臣武、才子佳人的動人歷史故事,這不分各朝各代都有,例如:三國時期有關「義」,與宋朝文相武將「忠」的展現分外明顯。
《三國演義》內的各種角色,體現義的不同面相,吳沛霞談到,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充滿智慧擅於謀略,也懂得觀天象,應也深知劉禪的無能與昏庸,是扶不起的阿斗,雖然明知不可為,但因昔日受到劉備的賞識與重用,仍願替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展現出的義令人動容。另外,劉備與諸葛孔明、孫權與周瑜間的君臣之義,關、張氏父子間的父子之義,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義,劉備與妻子間的夫妻之義等,都給後人留下對於義的深刻印象。
數百年後,宋朝的文臣武將則充分演繹忠的精神,吳沛霞談到,宋朝人相當忠於自己的國家、工作、家庭與愛情,比如北宋的蘇東坡,不只是文采斐然,他不認同王安石的變法,所創作出的烏台詩中,盡顯文人風骨、忠於言論自由,把自我價值投諸於文字,無私不為自己的氣節,是文人忠心的體現。
支撐楊家將守邊不怠,驍勇善戰的核心理念就是忠,吳沛霞談到,楊家將裡儘管男人戰死沙場,佘太君、穆桂英等女將也願扛起護國大任,不讓外敵進犯,才讓北宋有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的籌碼,換來百年的和平,澶淵之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和平盟約,意義不凡。這百年的和平,成為宋代富足民安、經濟發展,與展現不朽文風的基礎。
武將中,南宋的岳飛同樣忠肝義膽,所寫的《滿江紅》,短短93字,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大宋的忠,而他不只忠心赤誠,對岳母天性至孝。吳沛霞回憶2007年觀看神韻劇舞劇《岳母刺字》時,舞蹈演員的一個轉身身段就讓她紅了眼眶,吳沛霞說,那個瞬間突然認識到,岳母除守寡外,還願意把唯一的兒子獻給國家,展現的忠裡面又有著義,相當無私無我,宋朝女性具有的精神,是無以言比的偉大。
中華文化的三綱五常、節孝觀念、重個人修為與家庭教養,這一系列的價值,會讓文化長存永續,人民盡忠曉義,給國家帶來安定與繁榮,不過吳沛霞說,現今的中國,因中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讓這些可貴的涵養已蕩然無存,留下來的是充滿假、惡、鬥的黨文化,給這片土地帶來貪婪、腐敗、仇恨與種種的災難。
而國、共內戰後,五千年中華文化來到台灣被保存至今,吳沛霞說,其實台灣自三國的孫權時期起,與中華文化一直有著臍帶關係,這樣的文化也守護著寶島上的社會風氣。台灣人至今仍保有著忠與義的精神,比如:宋朝人不只忠於國家,身先士卒,蘇軾更忠於言論自由,而不少台灣人也繼承這樣的精神,勇於反對媒體壟斷,捍衛自由民主,這也有一種忠的概念。
至於義的部分,吳沛霞舉例,台灣相較於中國等其它國家,年長一輩的女性哪怕是童養媳,仍然順天知命,為家庭無私的貢獻與付出,這裡面也有一種夫婦之義,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展現,「只是現在的台灣,仍感染了黨文化,忘卻不少中華文化的可貴精神,出現貪腐與色情等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