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養心」之妙

(Fotolia)
(Fotolia)

文/西如
中國自古沒有專門的心理醫生,但有深厚心理積澱的保健文化。

古人對修養身心的重視,可謂傳統薪承。不僅士人在面對浮沉進退等重大問題時,有孔孟或老莊思想作為根據,幫助解決前途或是退隱時精神上的種種難題。

清代乾隆年間,曾任內閣大學士的張英,晚年寫了一本《聰訓齋語》的家訓留給後代,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體會和經驗,很為人津津樂道,流行一時。

張英的安心之法是:「凡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只以五官四肢應之,其精神基礎在明理,明瞭世情,並有正確的價值觀。」張英認為煩惱都起於「欲」,「人心至靈至動」,易受欲望所誘,如何安撫? 「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讀書指的是探討和揭示入世真諦的書。

人可從別人經驗中認識自身,認識所處的環境。歷代的優秀的或平常人的經歷,很容易給人以啟示。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與外界、與他人始終是一種雙向互動,交叉互補的關係,有榮必有辱,有得必有失,有進必有退,有親則必有疏,若但計邱山之得,而不容銖雨之失,安有此理?當人們真正明白這些人生差異、升沉、世事的變化,坦然、安靜;當人們真正認識到心想事成是一種願意時,變得腳踏實地起來。

「養心」可讓人除去焦慮和浮躁,得到積極而又從容的生活態度。養心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社會的文明也相當重要。◇

西如
民國14年生於湖南,湖南大學三年級肄業,嗣後因戰亂隨軍轉進台灣,並再進修至政戰學校反情報高級班畢業。曾任連、營長、輔導長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