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一個大陸人與一個台灣人看台灣:從「愛拚才能贏」到「小確幸」

自由廣場。(bryan/CC By SA 2.0/Flicker)
自由廣場。(bryan/CC By SA 2.0/Flicker)

⊙胡平/《北京之春》雜誌主編
不久前,在網上讀到兩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一篇的作者是大陸人,是一個在臺灣學習的大陸人,寫的是她對臺灣的觀感以及對兩岸生活的比較;另一篇的作者是臺灣人,是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寫的是她對大陸的觀感以及對兩岸生活的比較。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叫巫小詩,文章發表在2015年11月19日的《共識網》,標題是:「在臺灣,慢下來」。

巫小詩寫道: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臺灣,我想是「慢」。「慢」在這裡絲毫不是懶散低效之意,而是,整座城市、整座城市的人,似乎都不那麼著急,不急著去趕車、不急著去賺錢、不急著去證明自己。

巫小詩說:如果在大陸,4、50歲的大學教授,騎著機車來學校上課,這種場景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會感覺窮酸和很不嚴肅,但是在臺灣,這並不難見,因為機車實在太方便了,輕巧自如,找停車位也不麻煩。

教授騎著機車,也絲毫不會覺得丟臉,遇見打招呼的學生,他也開心地說「嗨」!感覺臺灣人沒有那種「我都是中年人了,我還開機車,不是開小汽車,我過得好糟糕,我賺的錢不夠多……」的負面情緒,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別人開小汽車是別人的生活方式,我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很幸福。」

臺灣人他們真的不急著賺錢,他們享受當下的生活方式,怎麼舒適怎麼來,而急著賺錢急著成功這種事,在臺灣沒有生長的沃土。

巫小詩發現,在臺灣,自己也變得慢下來並且感到慢下來很好。她說:在臺灣的半年,我整個人慢了下來,不急不慢地趕車、心平氣和地看海、對未來不憂愁也不懼怕,原來生活也可以這樣,生活應該是這樣。

另一篇文章發表在2016年2月16日的《澎湃網》,是一篇採訪,受訪者名叫富婷,標題是:「回到臺灣受不了別人很慢」。

富婷來自臺灣桃園,從2007年就來到上海,擔任一家公關公司的高管,打算長期留在上海發展。多年的上海生活,讓她習慣了海派快節拍,回到臺灣時,竟然有些不適應親朋們的「小確幸」慢生活。「小確幸」是臺灣流行語,意思是「小而確定的幸福」。

富婷說:臺灣這些年的價值觀不一樣了。身邊的人更加偏重生活質量。我回到臺灣和朋友說:我好累,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不能選個朝九晚五的工作?

富婷發現,大陸這邊競爭太強。臺灣不一樣,小朋友唸書都是差不多的學校,如果不是那種很誇張的媽媽,念公立小學就好,不一定要擠進明星學校。臺灣經濟體量可能非常小,企業也不大,但如果人不想著買跑車,還是可以過得很舒服。

在臺灣,以前我們大學畢業時,大家要搶著去最大的公司,但現在不那樣了,大家想平平淡淡地過。富婷說:我回到臺灣,受不了別人很慢,我妹妹就勸我要慢下來,比如洗頭不只是洗乾淨,還要享受按摩,要聞聞味道,聊天吃飯要慢慢吃。我在上海時耐性少了一些,在臺灣反差就比較明顯,大家願意慢慢聽別人怎麼講。

把這兩篇文章對照起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在今天,大陸的生活節拍比臺灣快,大陸人的物質慾望比臺灣人強。但這只是現在,以前並不是這樣。

大陸著名作家蘇曉康在1989年六四後逃亡海外,89年年底,蘇曉康應邀訪問臺灣,回來後寫了一篇題為「臺灣的文化性格」的文章。

蘇曉康在文章裡寫道:「1989年六四以後,我逃出中國大陸,從歐洲轉道去臺灣,驚訝地發現,同老氣橫秋的歐洲相比,臺灣要朝氣蓬勃得多,整個社會都在打拚,商人們在拚世界市場的訂貨,政客們在拚選票、席位,報業在拚發行量,老百姓也在拚股票,一切都以數字計算,到處充滿著機會,每天都有大批人從臺北湧向歐美、日本,去尋求第一流的新知,最快地掌握世界各種消息,東京的股市、巴黎的時裝、紐約的流行歌排行榜,都成為人們的常識...」。

「一位電腦工程師告訴我,他幾乎每個月都要跑東京,否則就會落伍,另一位中小企業主更向我誇耀:全世界期限最短的訂單是90天,只有臺灣敢拿,我也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去參觀,那裡的廠家訴苦說:如今月薪1萬臺幣已經招不到小姐(女工)。」

「當然,人們在打拚之餘,就要到各種酒廊、餐廳、卡拉OK、三溫暖去消遣。據說,臺灣XO的銷售量世界第一,又據說,臺灣每年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有人說,臺北人口100萬,卻有500萬輛小汽車……拚得起也玩得起,拚在今日也玩在今日,這是今天臺灣的性格,臺灣發達不過是近20年的事,有人說它有暴發戶的性格,即功利、短視、及時行樂,我以為,這種說法雖然不錯,但只是依據著傳統的眼光看臺灣,臺灣正處在一個噴發的上升期。」

說明,當蘇曉康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剛剛離開大陸。因此他用來和臺灣作對照的不只是歐洲,也是大陸。應該說,上世紀80年代的大陸在走出10年文革浩劫後也很有朝氣。不過在當時,大陸人更熱衷的是政治改革,是文化。

在那時,大陸人的致富衝動已經開始,但還不太強;在那時,大陸人拚經濟的勁頭還遠遠比不上臺灣人。六四事件澆滅了大陸人追求政治改革的熱情。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大陸人拚經濟的勁頭爆發出來,一直延續到今天。臺灣人一度拚勁十足,那時流行的口號是「愛拚才能贏」;但近些年來這股勁頭在退潮,現在流行的口號是「小確幸」。

這是很有意思的對比。我們可以從中引發很多深入的思考。

--轉自北京之春

責任編輯:李世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