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宋朝自始至終對武將都比較忌諱,所以採用了「昌文偃武」的策略,包括在宋代的史書中記載武將很多都故意沒有記載,即便是記載了很多方面也是語焉不詳,為的就是不突出武將,以防武將功高蓋主,江山易手。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清時期的話本小說,描述了很多宋朝時期的武將,而且對該武將的社會和家庭關係描繪的很詳盡,雖然其中的很多情節是杜撰的,但也算是對宋朝武將經歷的一種故事性的「補充」吧。(如《楊家將》)以至於今天在一般的(非歷史學家等)人們特別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幾代人的印象中,宋代武將的經歷,就是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了。
但這樣做(「昌文偃武「的策略)在當時有個最大的壞處就是:軍力不強。所以在對遼(契丹)金和西夏的作戰中經常失利,更別說對待蒙古鐵騎。
那麼蒙古人,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他的強大本身也是上天有意安排出來的,也是要來中原的舞臺上演繹一回。同時也讓漢族人要更有血性一些。這就好比一個野生鹿群,如果沒有狼,時間久了鹿不但品種不會優良,反而會出現退化的現象。狼多也不行,一點沒有也不行。所以「相生相剋」在歷史變革中也很實用。清朝的出現亦是如此。
如果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文明用堅船利炮打開的是漢民族王朝的大門,那也許會比滿清的處境更慘。在滿清的時候漢民族本身也處於被統治的地位,滿清統治和外國侵略,雙重壓力,最終激起了漢民族的血性,建立中華民國。因為激發出了血性所以才在後來的對日作戰中,以巨大的代價戰勝了日本。話題不遠說。
那麼從人間表面上而言,蒙古當時處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很多方面都比較野蠻和落後。那麼如果他們入主中原,那就會給中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為了能留下中原文明的火種不被蒙古人熄滅,同時又要讓蒙古民族走入文明社會,最終溶在中華文明之中,那就要出現一個能讓蒙古統治者信服的人。
說到蒙古民族溶在中華文明之中,因為後來的滿清和蒙古當時都有著對佛的信仰,而在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統治時期走到了一起。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因為在元朝初期民族之間的隔閡,如果直接是漢人,在統治者與這個人相遇的時候那會導致信任危機。所以上天就安排一個契丹族的金國人耶律楚材降世。
因為耶律楚材前生曾經是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兒子岳雲轉世。因為岳雲於西元1142年被殺,因其受祖母(岳飛的母親)教誨很深 「精忠之心」猶在,但天意當亡大宋,而且還有其他人也會繼續演繹對宋朝忠義之舉,念及天下會歸元,而且蒙古民族野蠻和殺戮成性,於是就讓嶽雲在下一生在亂世中做個比較有錢的商人,權作「修整」和「充實」,他那一生酷愛搜集各類書籍,見多識廣,同時也得到了一些隱遁世間的修行人的教誨,然後在西元1190年轉生成一位對國家和百姓有深遠影響的人物——耶律楚材。這樣既成就了他的對大宋(更準確的說是對中原文化)的一片赤誠的忠心,也讓中原的農耕文明得以延續。因為到了末法時期,歷史真正的大戲要在中原演繹,所以中原文明必須保留,這是上天早已安排好了的。
因為蒙古人的嗜殺性格太嚴重,所以上天安排長春真人丘處機道長和學佛法的耶律楚材一同勸勉成吉思汗。這樣才能保險一些。其實在表面上看來是一個道士和一位心懷佛法的人勸勉成吉思汗,其實在背後很多神的因素也在消減著蒙古人的嗜殺與不文明的種種因素。
其實說到嗜殺和遊牧民族其他方面的不理性不完善的特點,其實背後也是有神的因素在起作用。只不過這類神不是善的,而是惡的神或叫「兇神惡煞」也行。
自從長春真人丘處機和耶律楚材出現時候,勸勉成吉思汗和拖雷包括後來的元太宗(闊裡台)的過程就是一場正神和邪神之間的較量過程。在人間表面就是原本攻下城池就屠城滅民、君臣之間不講禮數,不尊禮法,想用遊牧民族的統治方式對待農耕文明,後來一點點的都改變了。
雖然說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漢化最淺的一朝,但可以說沒有耶律楚材,漢族會遭受更大的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