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來自鄉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文章,描述對阿嬤的情感。幼小的她每天仔細觀察照顧她起居的阿嬤,在文中敘述著她的感覺,描繪阿嬤有雙又粗又硬滿布皺紋的手,形容它們是「歲月的痕跡」;握了她的手仿若「握有了世界」;有時感受她的手像一本「書」,雖不華美,但耐人尋味;又寫「阿嬤的手是努力的代名詞」、「阿嬤的手是大愛的化身」、「阿嬤歷經風霜的手是人間菩薩之手」等,用語、用詞令人有超齡成熟的感觸。
台灣目前有許多孩子是被阿公、阿嬤隔代教養長大的。由於經濟掛帥的價值觀,模糊了夫妻最原始的情義之約,或離婚、或喪偶、或分居,也有因未婚生子造成家庭無法圓滿,結果只能依靠祖父、祖母伸出援手。據內政部2010年統計,單親家庭有75萬戶,其中超過六成戶長為女性,女性除了要負擔生育、育兒、持家、候親之外,有些還須拼經濟,其勞苦往往更甚於男性,而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孩子們,最有可能成為單親家庭中,被迫隔代教養的「犧牲者」。
中南部隔代教養造成的矛貭故事時有所聞,不太會講國語的阿公、阿嬤,對著孫子們只能比手劃腳,利用身體語言或表情來溝通。而這些孩子們在缺少語言溝通的情境中,或多或少養成自閉性格。統計顯示,單親家庭65%不曾或很少參與社會團體活動,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們缺乏社會關懷,也缺少人際關係互動的機會。
內政部統計台灣離婚率高達29.6%是亞洲之冠,每天約有177對怨偶產生,這種一拍兩散的結果,使得許多國中、國小的導師們,在輔導學生時必須特別投注心力,以防孩子們有所偏差。
有人說「環境影響人生」,而成長的情境何嘗不是如此。改善隔代教養的現象,不是教阿公阿嬤去學上網,也不是教孫子講母語,讓祖孫之間更貼近與互動更頻繁就夠了。祖輩本身就是需要有人關懷、扶持的族群,但為幫助子女們不得不挺身而出。就祖輩而言,他們在心理上可能出於自願「歡喜做甘願受」,也可能被情勢所逼「無奈與被動」,但不管如何,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祖輩在語言、體力、作息與觀念上容易與後輩產生落差。
我希望每位阿公、阿嬤在有生之年,有餘力做到扶持自己的子女免於太大的生活壓力,也能在相互關懷中讓子孫們順利成長,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趕緊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與社會福祉,並且降低離婚率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