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觀念障礙有機農業 農團:認證應重耕作行為

梅姬颱風肆虐,東港鎮蓮霧園泡水,災後重建恐耗費時日。(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梅姬颱風肆虐,東港鎮蓮霧園泡水,災後重建恐耗費時日。(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台灣地狹人稠,從事有機農業,5~10公尺的隔離帶是問題,而認證費用偏高也阻礙慣行農民轉作有機。台東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介臣表示,有機農業政策很重要,需要改變,讓每個農民想做有機,可以很放心去做。台灣農村陣線副祕書長陳平軒則認為,現行有機法規針對學識性、規格性做規範,並不符合有機精神,應該回到農民行為,以有機農民與慣行農民耕作與管理的差異認證有機。

何介臣指出,有機推廣時法令是很大障礙,3分地可以做有機,但旁邊都是慣行農法、噴灑農藥。有機農要用5~10公尺做隔離帶,農地範圍縮小且容易受汙染,法令應該是汙染者要做防治,而不是沒有汙染者做防治。就像噪音,是發出噪音的人要做隔音,不能吵到鄰居,現在是本末倒置,有機農要用5~10公尺做隔離帶,小面積就不利推廣。

陳平軒說,有機應該回到根本去思考,才能對有機做出規範。慣行農民可能會使用農藥、化肥,有機農民不能使用農藥、化肥;慣行農民可能噴除草劑,有機農民則採用草生栽培;田間管理上,慣行農民只在意保護作物,有機農民要注意生態多樣性,這才是有機精神。

根據國際有機協會的定義,有機是耕作行為模式,陳平軒表示,重點在農民採取什麼心態及方式進行耕作,基於這些心態及方式,農民會採取措施改善耕作行為,例如:減少使用農藥、化肥,用草生帶等進行耕作及管理。而不是產品檢驗結果或綠籬有沒有做、隔離帶是否拉得夠遠。產品檢驗結果是食品檢驗的問題,不應該是有機耕作的問題。

隔離帶高門檻 不適合精耕細作

我國有機法隔離帶參考國外立法。歐美國土廣大國家,隔離帶要求高達30公尺。陳平軒表示,台灣國土狹小,而且農耕型態與歐美差異很大,不適合以距離作標準的隔離帶立法機制。歐美耕地面積非常廣大,耕地利用上有核心地區,周邊比較沒有高度利用地區就可以做隔離帶。但台灣是精耕細作,每一塊耕地會用得非常確實,5~10公尺隔離帶與國外相比算寬鬆,可是在台灣耕作型態下,對於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還是非常嚴格、門檻過高。

陳平軒說,農民為了符合台灣有機法規把隔離帶拉到5~10公尺,全區面積縮減非常嚴重,可能導致產量大減、有機產品賣得很貴,或種植時種得更密一點、投入更多有機資材,但投入更多有機資材不見得就符合有機定義或對環境友善。

有機認證 重點在耕作行為不是產品

關於有機認證的困難度,何介臣表示,有些有機農受環境限制,因為旁邊都是慣行農法,要去認證就不通過。應該對有心要做有機農的給予保護,而不是欺壓。

陳平軒認為,台灣把有機認證與食品檢驗混淆,有機關注的是農民耕作、管理行為,有機認證應該針對農民耕作行為與慣行農法有什麼不同進行認證,至於產品有沒有農藥殘留則是食品檢驗問題,在食品安全層次上,有機農產品檢驗可以給予更嚴格標準。

不過,不應該有錯誤想法,認為只要採用有機方式耕作,農產品就應當零農藥殘留、田園要有特殊狀況等,卻忽略農民在耕作上採取非常友善的態度。有機認證應該是田間耕作行為,耕作行為與食品安全兩者應該脫鉤。

「即使是慣行農民,也有辦法做到農藥零檢出」。陳平軒說,用農藥零檢出認證農耕行為是不是有機耕作,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如用藥時,農民噴除草劑比規定時間提早很多,等到檢驗時,農藥殘留量已經低到檢驗儀器驗不出來,這也是零殘留,但不會說這就是有機農法。有機要求的是耕作行為,例如:不用農藥、化肥,一定要用草生栽培。

陳平軒說,目前的有機認證不只要求田園要具一定形式性的標準、耕作行為,還要求產品檢驗結果。產品或水、土檢驗的結果,只能作為土地適不適合農作參考,跟農民從事怎樣的耕作行為無關,有機農業法或條例應該做大幅度修正。

認證機制太單一 費用居高不下

台灣現有機認證機制只有第三方認證,陳平軒說,能夠提供第三方認證的服務,需要非常多的設備與實驗室,導致有機驗證成本居高不下。非常多農民採行農法完全符合有機規範,但因為成本沒辦法申請有機驗證,拿不到標章就不能宣稱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幾乎腰斬,很多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到最後因為不堪成本壓力,轉回慣行。

陳平軒說,現在有機驗證機制製造了高門檻,變成有條件的人才玩得下去,其他想做但條件沒那麼雄厚的人就只能做慣行,產生了一種排擠效應。關於驗證花費,每個驗證單位價格不太一樣。第一年要驗水、驗土、驗產品,接下來每3年驗一次水土,每年都要驗產品,產品以申請項目多寡計價,驗水、驗土好像一個田區3萬元左右。

農業補助 應採長期而不是短期救命

農業跟其他行業不一樣,農業受到災害創傷影響長遠。何介臣表示,如果樹種6年才有收穫,颱風等天災摧毀後重種還要等6年,政府的補助只是讓農民修復果園、農地等,重建還很漫長,每年要投入人力、心力,農業的補貼應該是長期性而不是短期救命。不一定是現金救助,而是農業優惠措施,目前貸款都是低利率應該是零利率。

何介臣說,日本農業補助是產品賣不出去交給農會處理,農會可向銀行貸款再撥給農民,這種立即補貼由政府支付,來自於政府向進口商收取保護基金,如進口梅子有利差,回饋到農民身上,用企業獲利照顧農民。他認為,台灣工業產品出口應該收取平準基金,救助受傷害產業,有獲利就有義務要付出,而不是一味靠稅金。

「對有機農或一般農民補助,應該花在強化農民面對天災的能力上」,陳平軒表示,如想做有機,有機驗證費不合理的高,就補助驗證費。補助目的是要讓驗證費降到合理程度,而不是不用繳驗證費,所以不是全額補助。假設第一年驗水、驗土,一塊田區是3萬,補助5千至1萬;補助也要有條件,有機轉型期是3年,受補者就要盡義務,3年之內要成功轉型,反之就有罰則,一方面降低門檻,一方面又課以責任,才能真正鼓勵及提高誘因讓農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