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村御坊小鎮,人口3萬3千人,地處偏辟。一邊靠山,一邊靠海,整個區域埋沒在山林起伏中,屬於丘陵地,當地人口九成務農,原吉次父親本來要把農地交給老大繼承,但老大習醫準備當醫生,於是就交給老二吉次承接。
原吉次父親那一代的農事還有人幫忙,但經過時代遷移,年青人出走家鄉,遠赴大阪謀生,往往花錢也請不到人手,原吉次遂決心自力救濟,一切靠自己解決。面對近4千多坪的山坡地,他計畫以種植日人喜歡的有機農產為主,包含哈密瓜、三星蔥、番茄、柑橘等,都屬於高經濟價值作物。
為了完成自己規劃的目標,原吉次到「農業協進會」進修,同時還學會上網蒐集資料,並學習英文。充實了知識後,接著蓋溫室,裝設灌溉系統、遮陽裝置、採收棚架,購置施肥機、翻土機、除草機等。所有的整備工作由他與妻子兩人完成。
原吉次夫妻兩人歲數加起來近120歲,但頭腦清楚、鬥志高昂,每天天未亮連袂出動,翻土、種植、灌溉、除草、整枝、施肥,諸種作業親力親為,連吃力的柑橘採收──必須小心剪枝,以免傷害下期農芽之萌發,也同樣不假他人之手,收割後還親自開車送到大阪市果菜合作社,由於品質精良,頗受好評,而大獲利市。
原吉次的農耕哲學,有其獨特的思維,他認為農業地區,由於少子化因素,依賴年青人機會不多,就算有人肯幫忙,但基於作物的不同特性,幫忙之人最好能熟悉農作。如採收時需要一些技巧,尤其像柑橘剪果動作必須很精準,否則不良率會大增。
另外,由於作物的培育正如培植人一樣,要依賴陽光、空氣、適當的水分和營養(有機肥),及避開天然災害,全面控制這些因素,則其生長必達理想,他對自己、對女兒和作物一視同仁,把作物也當「人」看待,用他的智慧、執著和上進的心態面對一切,讓他與妻子不必領取國家的輔助,就能活得忙碌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