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才十九歲,早上起床後就全身痠痛,感覺自己老了,拖著疲累的身子,勉強走到浴室盥洗,突然看到廚房裡,一個年紀大她三倍的女人正一邊唱著歌一邊煮著早餐,沒錯!她是這位女孩的媽,這位慈祥和藹的母親,說自己「才五十多歲而已」,讓女兒心中十分觸動,再問爸幾歲,樂天的爸回答:「我今年才七十而已呢!」或許人生真的七十才開始,但現在的草莓族或許真的常覺得自己已經老了!
中醫講究心靈健康,首先就是要杜絕一切不良的習慣,不是簡單的無事一身輕,而是《內經‧素問》開篇的一段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不是放下了什麼都不做,不上課不工作,而是要接觸好的東西,遠離低級的東西,屏棄一切不良習慣,
將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計較,這樣一來,體內的精、氣、神就會順暢地運行,這樣人的免疫力就會增強,身體會健康;這就是所謂的:「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現在的年輕人,上網、念書熬夜、工作超時、抽
菸應酬,人的欲望越大,真氣就不會聚在體內,精氣會耗散,因此就會腰痠腿疼,常覺力不從心,感覺自己老了。
談到身體的健康,這學問就大了,不過基本上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腎氣,顧胃氣。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藏精之所,腎猶如樹的根,樹無根不活,人精衰則老,但後天可養先天,脾胃常吃一些營養健康的食物,腎精自然就會補充上來,加上不做無謂耗散精氣的活動,人就會年輕有活力,身體健康。
其實學中醫的人真的懂得一點長生之道,知道保精自好、恬淡虛無可使人長壽;中國古代有名的大夫,如魏朝吳普活了81 歲;晉代葛洪活了81 歲;北齊的徐之才活了80 歲;北周的姚僧垣活了85 歲;唐朝的孫思邈活了100 多歲;隋唐年間醫學家甄權活了130 歲;唐朝
的孟詵活了93 歲;宋代的錢乙活了82歲;明朝的戴原禮活了82 歲;清朝的徐靈胎幼時體弱多病,但因為他精通中醫,也活了79 歲;葉天士活了80 歲。
古代醫師行醫之前都要打坐的,清除心中的雜念與不正的思想,懷著慈悲之心幫助病人,遵從著「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養生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