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中醫淺談自律神經失調

文/鄧正梁
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症狀是沮喪的精神失衡,最後可能發展成為焦慮症、恐懼症、神經衰弱、身心症(somatoform disorder)、強迫症、或其他類型的精神症狀,在中醫看來,心火亢旺,肝火熾盛,或肝鬱化火是少不了的。

以中醫角度來說,肝主疏泄,所以常常有學中醫的說,下視丘是肝在管的。其實下視丘不是肝在管,而是因為西醫學認為下視丘主管人的情緒,中醫認為情緒失調,與肝氣鬱結有關係,就這樣將兩者聯繫在一起了。

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不喜抑鬱,就好像當年平定八國之亂的周亞夫將軍,生性豪氣爽朗,不喜扭扭捏捏,但他魯莽的個性惹的漢景帝不高興,有一次周亞夫又得罪了皇帝,漢景帝一怒之下,將其關起來,周亞夫竟然就抑鬱而死了!

肝臟也是一樣,性格像將軍,其氣的迂迴是橫向往來,一但發怒、失眠、壓力大,甚或是常常腹瀉消化不良,五行中木剋脾土,消化功能脾土在掌管,久了肝氣抑鬱,土反乘木,肝鬱化火就更嚴重,人焦慮恐慌憤怒的症狀就會出現。心主神明,心火亢盛除了睡不著之外,還容易懷疑別人,在西醫就會被診斷為人格違常,久了會發展成焦慮症。

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重點在調整體質,患病者體質必定是五臟陰陽失衡的:肝火旺者,常有易怒、不耐煩、失眠的症狀,治療時瀉其肝火,疏通肝氣,常用丹皮、梔子、薄荷等;肝氣鬱者,常會猶疑不定、抑鬱胸悶、遇事慌張,宜疏通肝氣,兼養肝補肝,常用柴胡、枳殼、枸杞等;經常性腹脹腹瀉、消化不良者,表現有鑽牛角尖、易生悶氣、鬱鬱寡歡的心理狀態,可用蒼朮、厚朴、陳皮等,達到健胃疏肝的作用。

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的失眠與壓力導致,失眠使人體過於疲累,無力應付職場與生活的要求,壓力使人情緒失控,久了肝鬱化火,還有慢性疾病的折磨,精神情緒的失調,使五臟陰陽失衡,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矛盾未解開,長期抑鬱發怒,形成強迫症等等。中醫治療,除藥物施予外,治病必求其本,也要瞭解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給予正確的疏導建議,想開了,心結打開了,其實肝氣也疏通了,因為解鈴也同需繫鈴人啊!◇(本文作者為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