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123RF)
夏季養生(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夏季從立夏開始,到立秋結束,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在五行中屬火,萬物盛長而成實。《黃帝內經》中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陽氣盛於外,反而要顧護人體的陽氣,順應氣候養陽養長,突出「長」的特點。 

夏季預防疾病 

夏季陽氣盛於外,但伏陰仍是潛於內,就如同大自然一般,外頭非常炎熱,但地下井水仍是寒涼的,常常呈現外熱內寒之象,因此夏季飲食不可過食寒涼,食多則傷脾胃,令人吐瀉。若腸胃功能較弱,也不宜多食肥甘厚味之品,要清淡好消化較為宜。尤其現代的電扇、冰箱、空調的廣泛使用,更要注意陽氣的養護。

夏季要注意暑邪致病,因為夏季炎熱多雨,脾胃功能虛弱,暑溼之邪容易侵襲人體,容易產生中暑與疰夏兩種疾病。中暑是高溫多溼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疰夏是由於體質嬌嫩,脾胃虛弱或陰氣不足,在夏季炎熱的環境中,過食寒涼而致。症狀主要有肢體無力、胸悶不適、懶於說話、納呆便溏,如時間持續過久,容易產生身體異常羸瘦,下肢痿軟無力。

若不幸罹患疰夏症狀,可用藿香、佩蘭、滑石、大麥等芳香化溼,讓腸胃功能盡快恢復。預防中暑,一定要停止在烈日下曝晒,室內也要降溫防暑,可預防中暑的食物有西瓜、蘆根汁、綠豆湯、酸梅汁、生理鹽水等。夏季食物很容易腐敗,絕對不要吃腐敗變質的食物,《論語》中說過:「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在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提到:「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若要食物延緩腐敗,可用蒜與烏梅為佐料加入飲食中,延長食物保存時間。

夏季陽氣最為旺盛,氣溫最高的時候,稱為三伏天,又稱「伏夏」,中醫常利用「春夏養陽」的原則,在三伏天最熱的時節,治療冬季常發的、陽虛陰寒內盛的慢性病,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慢性腹瀉、虛寒性腹痛等問題。有些可用穴位敷貼,有些可用中藥內服,對體質虛弱、年老體衰或慢性病養護頗具意義,如宋代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到:「夏至以後,宜服不燥熱平補腎氣暖藥二三十服,以助元氣,若蓯蓉丸、八味丸之類無妨。」 

「補在三伏」,可根據病情,給予人參、參茸固本丸之類的。若是三伏貼,可用白芥子、延胡、細辛、甘遂等研細末,加上鮮生薑調稠糊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黏貼4~6個小時,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降低過敏的情況。

夏季精神調理 

夏季陽氣充盛於外,萬物生長很快,人也要順應自然界變化,早早起來活動,不要厭惡炎炎暑熱,不要惱怒煩躁,要精神飽滿歡快,多參加戶外活動,多親近大自然,讓身體氣機通泄順暢。

夏屬火,與心相應,烈炎酷暑易耗傷心氣,心氣耗損則神無所主,易心神不寧,因此夏日尤須調息靜心,避免不良情緒與人體太多刺激,保持心靜自然涼,神清氣和、快樂歡暢,使心神得以養護。稽康在其《養生論》中提到:「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夏季起居調養 

夏日炎炎,腠理開泄,反而容易受風寒溼邪侵襲,因此睡眠時不宜過多電扇吹風,空調溫度不可差異過大,更不可夜曉露宿,飲食不可過度寒涼,這些不良習慣會因圖一時之快,而損傷人體腸胃與衛外陽氣。宋代《養老奉親書》中提到:「夏月天暑地熱,若簷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

《黃帝內經》中提到:「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夏日晚睡,是為順應大自然的陰氣不足,早起是為順應陽氣的充盛,如此氣機更加調和,精神更加暢快。

夏日食養 

夏日心火當令,火之味為苦,適當地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可緩解心火的亢盛,如苦瓜等。有清熱效果的食物可在盛夏時食用,如西瓜、苦瓜、番茄、綠豆、黃瓜等,並巧用蒜、薑、醋等以增強食欲。夏日溼熱較重,可用些健脾利溼食物,如冬瓜、薑、蓮藕、薏苡仁、山藥等。

夏日氣溫高,出汗多,飲水多,消化功能減弱,還有睡眠不足與天熱貪食生冷等因素,若再食用油膩食物,胃腸負擔必定加重,影響消化。因此,宜少吃油膩,清淡平和為主。早晚喝點粥,既生津止渴,又補養身體,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皮蛋粥等。

人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不但流失水分,也流失大量的鈉、鉀等元素,因此要注意水和鹽類補充。可利用湯的形式,如菜湯、肉湯、魚湯等。但過涼冷飲、冰棒、冰啤酒與冰鎮水果不宜多食,如冰西瓜應在常溫下放置一會兒再吃,以免鬧肚子,產生急性腹痛、上吐下瀉等問題。同時夏日不宜過飽,特別是老人、小孩消化力弱,適量飲食即可。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