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陳姓家庭主婦,在一次家族旅遊外宿飯店時,身體突然一陣強烈不適,有種快要死掉的感覺。家人見狀送當地急診,經過心電圖、胸部照影、抽血檢驗,檢查報告皆無明顯異常,隨著使用鎮定藥物後,情況漸趨平穩,次日即可以返家。因為擔心,之後又陸續到內外科檢查,皆無異常;但突發性極度身體不適,並伴隨強烈不安仍不斷發生,有時甚至在要開車時,就出現這種狀況,導致她開始害怕出門與開車。
她也開始對就醫感到矛盾,害怕又做了一輪檢查後,再度被告知身體沒有問題,於是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腦袋出了什麼問題呢?別人是不是覺得我瘋了?」
台中醫院精神科醫師劉怡君表示,恐慌症被歸屬於焦慮症的範疇。經定義為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並伴隨至少持續一個月的心理或行為改變。病患可能會持續地擔心是否有下一次恐慌發作發生、或是擔心可怕後果(像是會發瘋、失控等)、甚者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例如:避開運動或是到不熟悉的場合。
此症終身盛行率為1~4%,女性較男性常見,目前已確知會誘發的因素為,近期經歷分離或是喪偶事件,但很多研究也指出,生活壓力過大也會影響。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但任何年紀皆可能出現。若恐慌症沒治療,有九成個案可能會出現其他共病,包括憂鬱症、懼曠症、社交畏懼症、物質濫用、強迫症或慮病症等等。
劉怡君提醒,恐慌症需早期接受穩定治療,以避免日後慢性化或是功能退化。藥物治療或是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放鬆技巧、疾病衛教或家屬衛教諮商等,皆被認可為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