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給予孩子的自由
「歹灣人當然愛供歹灣話,安內卡欸塞了蓋歹灣欸故事。」李正仁說,父母親教導的語言就是母語,所以他堅持要用台語來溝通。
李正仁說,自己從小在基隆長大,除了到屏東農專(今屏東科技大學)就讀之外,出生、成長、就學、工作、結婚、養兒、退休,所有的一切都在基隆。自己跑遍基隆各山頭,一來是因為在基隆市政府農林課任職,所以可以走訪山上的森林和山坡地,推動自然生態調查保育及水土保持等工作,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工作符合自己的興趣。
「我過得很開心,這一切要感謝我的父親」,李正仁笑著說,在過去的年代,當時的政府灌輸民眾一定要說國語,也強調「居廟堂之中」學的才是最重要的,而在廟堂之外的,就是「野人」的沒水準東西,所以造成現在許多人不會說台語,文化也在無形之中慢慢消失,「但我的父親卻讓我自由選擇」。
「我的父親雖然是老師、校長,卻不會逼小孩讀書,所以我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情,比如在家的頂樓種植花、草、樹木,現在還有一棵從小學六年級就種到現在的樹,他讓我可以躲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享受遊玩的樂趣。」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李正仁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要走讀書的路,所以當孩子的老師因升學問題找上自己時,他選擇讓小孩自由選擇,結果孩子不僅讀到研究所畢業,也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財產。」
傳承說故事
「我並不是在說基隆的歷史,而是在說生活的故事」,李正仁解釋,歷史是故事相互串連起來,將每個人生活中的經驗分享出去,從其中找到彼此之間的共鳴、記憶。當越來越多人取得共鳴,共同的記憶越來越明確,就會成為歷史。
「要怎麼說故事這個問題,這又要再提到我的父親。自從有印象以來,父親就常常跟我『講古』,故事的主人公從小時候一直說到國中,都是同一個人,沒有結束過;後來我的女兒出生了,我父親繼續『講古』,他會在2手食指上各綁一條手巾仔,在戲舞同時說起自創的『財哥與恰查某』的故事,當然,這也是我父親自創的人物。」
李正仁說,父親總是有辦法將自己的經歷轉變為故事,把聽到的軼事說成有趣的故事,這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所以身為兒子的他,也跟父親一樣,將自己過去學習到的人文、歷史傳承下去,將從父親那聽到的故事,從各領域的老師身上學到的知識,將鄉里聽到的軼事分享出去。
李正仁認為,歷史是由後人撰寫、解讀,站在不同的觀點,就會寫出不同的歷史,「人」的立場會影響歷史的陳述。「舉個例子來說,新聞只用一個角度去報導,就不能稱為事實,而是要從多個層面去報導,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新聞」。正因為如此,自己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會多去吸收、聽取不同的觀點,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見去拒絕任何的想法。
「歷史要用質疑的眼光去了解,蒐集更多資料,探詢更多人的記憶,這樣能夠接近並還原歷史的真相。」
文創可以有形的傳承歷史
如何將歷史透過有形的作品傳承下去?李正仁分析,以在中國藝術史上佔一席之地的張大千為例,他必然是經過長期研習漢字的結構、線條、章法等基本功,待其融會貫通之後,才能寫出如此個性鮮明的草書,基本功就是他的「本」。對於基隆來說,過往的歷史,就是這塊土地的「本」。
「除此之外,人文與自然也是不能夠忽略的一環」,李正仁說,現在的人都在追求科學,並不是說科學不好,只是很多人因此放棄了人文的部分,雖然經濟有所提高,但人卻越來越空虛,進而追求變異的宗教。所以要回到人文這一領域上,沈澱自己的心靈,甚至回歸到自然這一塊,對自然環境的尊敬,從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李正仁認為,基隆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更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建議若要推動基隆特有的文創,要知道家鄉的過往,知道從哪邊來,也才知道要從哪邊去,不能夠喪失掉「根本」,並從其中創造出特有的價值出來,這樣才是真正屬於一個基隆的「文創」,帶有文化意涵的創作。
「歷史要有人幫忙整理、記錄,但它不屬於任何人,是所有人的知識,因為它很容易與人分享,而也是要在分享出去之後才會有價值,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讓更多人知道家鄉的歷史,成為裡面的一分子,並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