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公司產生中國GDP的70%,僱用了中國勞動力的85%。因此,中國的長期成長取決於私企的成功。然而,中國私企卻遇到一個強大對手:中共政府。
《石英》雜誌報導說,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中國私營公司發現他們跟國企越來越陷入稀有資源的爭奪,其中之一是融資。由於中共官方的規定,國企長期以來比私營企業更容易獲得信貸。
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資訊,2016年,中國工業國企占據企業債務成長的80%,相比之下,在2013年該數字為60%。如果國企比私營企業更加盈利,這倒也沒有問題。但是實際情況是,從2011到2016年,私營企業盈利成長18%,國企盈利卻下降33%。
過去2年,隨著信貸收緊,出現了一個更具破壞性的問題:國企欺負私人供應商,延長付款時間。
龍州經訊分析師加特里(Thomas Gatley)說,這樣做的結果是,私人公司被迫承擔一大筆營運資金,同時,國企恣意享受著負營運資金。
加特里對33萬8千家公司進行了分析,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規律。在2016年,私人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是31%,相比之下,國企的資本回報率是9.5%。
然而,私營企業不是將盈利用來修建新廠房、更新設備,而是囤積起來。截至2016年末,私人工業公司囤積了6.5兆元人民幣作為營運資金,相當於中國當年實物資產投資總額的1/5。私人投資因此暴跌。
相反,國企從供應商那裡獲得免費貸款,可以進行投資。國企無需背負盈利壓力,同時肩負著創造GDP的任務,因此大量投資基礎設施。比如在2016年,國企固定資產投資當中只有9%投向製造業,卻有65%投向基礎設施。但是基礎設施產生的回報率遠遠低於新工業產能可能帶來的回報率。
加特里指出,中共政府青睞這種將私人企業的資本強行轉給國企的做法,因為這可以幫助減少國企的銀行債務。
中國企業債務的風險的確令人擔憂,但是國際金融協會經濟學家Gene Ma說,債務不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企業資產回報率低迷才是最大的問題。
中共要求把國企做強、做好、做大,但是《石英》文章指出,這個模式長期而言將讓中國經濟變得更弱、更差、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