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中企增持理財產品 外媒:不透明有風險

【記者劉毅/報導】2017年,中國1,170家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達到了1.24兆元(人民幣,下同),創歷史紀錄。有評論認為,這對債務推動型經濟的中國來說是個令人不安的跡象。

據《華爾街日報》1月22日報導,中國數據服務商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投資規模達較2016年增長49%,較兩年前的總額增長逾一倍。

這些理財產品多由較大型銀行發行,期限在3週至6個月不等。近期1至3個月到期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折合成年率約為4.9%,相比之下,中資銀行基準一年期存款的利率為1.5%。

但是,支持個別理財產品的標的資產基本沒有透明度,這些理財產品通常利用槓桿來提振回報率,其回報率要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銀行在為這些產品提供擔保,並且承擔標的資產的所有損失。

因為許多中小型中資銀行由於缺乏穩定的存款基礎,一直是發行此類投資品的主力機構,以此作為資金來源和創收管道。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稱,這種做法是一種影子銀行活動。

許多銀行已經把這些資產放置在資產負債表之外,而不是把它們記為負債,而且銀行基本沒有對這些產品的標的資產和槓桿情況予以披露。

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大部分資金被投向風險資產,一旦違約上升,銀行就會蒙受損失,其融資能力也會受到箝制,因此外界擔憂,銀行嚴重依賴理財產品進行短期融資的做法可能是個問題。

對於陸企熱衷購買理財產品,香港獨立研究機構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認為,因為許多企業手頭的現金沒有更好的去處,就投向資本市場追逐更高收益。這一趨勢令人擔憂,因為這表明企業對於通過自身業務獲得強勁回報沒有信心,而是寄望金融市場來獲得更快收益。

海外評論人士文小剛認為,陸企熱衷理財產品從側面證明中國經濟陷入了全面疲憊狀態;但是,一旦這些產品發生違約,會造成企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