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的名詞「心血管疾病」,大概的意思就是包括心臟本身的和動靜脈血管的疾病。
心臟本身的跳動情況是最容易觀察到的,所以有「心律不齊」的醫學名詞;心律不齊又叫作「心律不整」。為了改變不齊的問題,超過半個世紀來都很難找到可用的「好處方」。其實,這種「病」和動靜脈血管的阻力有很大的相關性。怎樣全面的改善心臟血管疾病,在傳統中醫這裡,其實可以找到較多的智慧。
診斷心臟病 中醫比西醫來得簡單
中醫使用的診斷工具很簡單,就是「四診」:用眼睛看「望」、耳朵聽「聞」、言語審「問」、指頭「切」脈。
心臟病,怎樣診斷?從《傷寒論》這一段「經文」來說明它: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這段經文講了什麼呢?傷寒病,就是類似現代所說的某種特定的感冒病;正在這種感冒病情當中的人,從問診的資訊了解了,病人的心臟有跳動不正常現象又有悸動的現象;切脈之時又發現會有快快慢慢的心律不齊現象;可以用「炙甘草湯」當作主要的處方,再根據其他的症狀隨證加減藥物治療。
按:「結」、「代」都是感知脈跳動的切脈脈象。跳動慢,而有時停止一下後再跳動的,叫作「結脈」、有時快有時慢而有時停止一下的跳動,叫作「代脈」。
治療方式 以「八法」確立藥方
像前面所看到的,由病人抱怨的不舒服情況,可以知道病人得了什麼病;還有,如果醫師見到病人兩手一直叉在心口,可以問病人是否覺到心痛,甚至痛到前胸透背,這種病情中醫叫作「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病名叫作「胸痹」。像這樣的病情,不就正是現代所謂的「心肌梗塞」病情嗎?
中醫沒有那麼多現代醫學的名稱,可是很多病情都有類似的描述,而且都有相對的治療處方。
中醫用藥,有叫作「理、法、方、藥」的說法。「理」就是經過四診的方法,判斷出病人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病情,再根據這個病情釐定治療用的方式,有8種方式叫作「八法」,包括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根據這八法,再尋找使用的藥方,再根據不同的「兼證」,在藥方中加減藥物,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治療。
醫治疾病 勿漠視病人自我感覺
中醫看病,和西醫相類似的也是能測得著、看得到的,例如把脈、看望氣色、聽聞人的聲音……只是中醫還有一項不同,它比西醫多一點關注的是,注重病人自己的感覺。
病人自主性的感覺,難道西醫不注重嗎?不!以前是注重的,愈近代來,由於健康保險等制度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沒有那些病理上的檢測報告,就不能給予某些「高檔」的治療。往往是這樣的:當看到病人死命吸氣都吸不到了、看到病人早已使大勁抓著心臟區了,那不就是心臟病的基本表現嗎?到了大醫院,還是先計算脈搏、上心電圖測試儀,可能緊急的罩氧氣罩……。好不容易,報告出來了,叫作「得到了一個『診斷』」--心臟病。
毛地黃毒性大
治病方面,如果遇到「心律不齊」的心電圖,大概醫師就要考慮使用「毛地黃毒」(digitoxin),這個藥物的TI(therapy index)幾乎等於1,TI就是LD50和ED50比;毒性大到非常難以取捨。可是,前面舉例的《傷寒論》說使用「炙甘草湯」,沒有毒性又能簡單的讓不齊的心臟跳動改善。
按:這裡面,LD50就是致死劑量,ED50就是有效劑量。
「復脈湯」能治心病
還有,現在的研究都知道,心臟的跳動管制和血液中的「鈣」有關,請看中醫古時的處方有「復脈湯」,基本上,它就是炙甘草湯的變方。
歷史上,使用復脈湯治心臟跳動速率不齊;它的加減方有「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甲」是什麼?就是龍骨、牡蠣、鱉甲……這些飽含鈣的藥物。從這裡看,古時的醫師都已經很清楚「鈣」在參與心跳當中是極其必要的;可現在自稱是「現代化」的醫師為何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的說「中醫不科學」呢?
保護心臟 從改善緊張情緒著手
生病了,只能好好治療。
古時的中醫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治療現時正在發生的病只能算是「治已病的中工」。如果一個醫師能洞燭先機,預防將要發生的病,他才能算是「治未病的上工」。依照古時醫學理論養成的醫師,在替病人治好「已病」之後,能從病人表現的各種症狀資訊,了知病人的狀況,替病人用藥物保養或教給病人利用養生方式生活,那麼病人以後就不是病人,而是完全健康的人。
筆者臨床近幾十年來,見多數病人都是情緒緊張煩惱而致病。假如,真如筆者的觀察的話,那麼,為了改善大部分心臟疾患,就重新考慮,讓病患緊張煩惱的情緒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