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3月7日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施一公最近算了一筆帳,他發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過去5年裡,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據此來看,假設中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是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是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僅是5年前的66%。
施一公認為,這一數據折射出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有報告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科學和工程專業論文數量大幅提升,2016年中國論文數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對此他表示「很擔心」:「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他說,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這一風氣愈演愈烈。而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在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三個指標做上去是易如反掌。
施一公指出,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
對此,河北省石家莊市網友「B040426」表示,只要是自己做的自己寫的,即使價值不大的論文也有一定的意義。就怕造假的找人代筆花錢買的論文,根本就沒有價值。為論文而寫論文,為專利而寫專利的短平快項目和論文,不考慮實際意義只為發表的論文肯定是垃圾論文。
中國的學術造假被指形成了繁榮的黑色產業鏈。從同行評議到整篇研究論文在網路上的黑市都能買到。據媒體報導,自從2012年以來,由於偽造同行評審,中國被撤稿的科學論文數目比所有其他國家加在一起都多。去年4月,德國著名的學術期刊《Springer》一次性撤回107篇論文,這些全部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