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商圈去年度整體消費力稍有下滑,外界擔憂步上墾丁後塵。追蹤商圈趨勢10年的逢甲大學統計系行銷研究小組9日發布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整體觀光人潮仍有1161萬人次,消費力仍超過93億;因此儘管人數稍有下降,仍高於2009、2011、2012年,消費力也與2008年開放陸客前相近。在獨特性、多樣性、流行及美食特色等多面向加持下,仍穩站台灣夜市文化的龍頭地位。
「南國之境」墾丁驚傳2年間遊客銳減400萬,不僅陸客少了,連台客到訪意願也降低,交通壅塞、昂貴的物價與環境髒亂,被認為是商圈衰敗的三大主因。中部最大逢甲商圈在2015年人潮達到1328萬的頂峰,2016、2017連續2年遊客數滑落總數約160萬人次。外界關心是否會步上墾丁後塵?逢甲大學統計系主任李燊銘認為,這應與整體大環境有關,若從問券顯示,除了陸客團客有變化,其他自由行部分,馬來西亞佔最多,中國遊客次之,其他是香港、新加坡。
研究小組公布流量及消費力統計,2017年週一至週四,每日約2萬人,週五2萬3百多人,週六約6萬9千多人,週日有5萬3千多人,以此換算一年達1161萬多人次。在消費力調查平均約669.6元,估計約創造93億8千萬元,與2008年開放陸客前的96億元相近。
此外,近年商圈因旅館數倍增,小組統計從2014至2016年住宿商機,約維持在21億元以上,2017年估約178萬人住宿,若以2人每間2000元計算,仍有17億8千多萬元,這其中還包含日租套房增加降低房價的因素。
研究小組6年前也開始關注智慧型手機可能改變的消費行為;2012到 2017年使用智慧型手機比例,從69.9%成長至 97.5%;因此認為商圈若結合智慧型手機,可望再創龐大商機。
逢大表示,正展開i-Night Market計畫,導入智慧技術,從商圈多元需求著手,包括發展智慧停車服務,以及發展旅館自動check-in系統;而商圈繁榮與逢大師生息息相關,將擬定剩食策略,邀商家共同參與,建立數據資料庫,作為雲端冰庫的管理使用。透過智慧技術將為商圈開創更多商機,同時為下一個百億市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