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想要孝養親恩,但是父母已經不在世了,沒有了孝養的機會,因此傷心不已。清代《安士全書》中有幾則故事,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
行善樹德 回報雙親
福建有一個人叫林承美,他幼年喪父,母親將他養大成人。承美想著報答父親,但是父親早已經不在世了,因此常常痛哭。
一天,一個禪師告訴他,「你是一個孝子。這麼痛哭不是辦法。你應該尋找能報答的方法。俗話說:『行善利於親恩,作惡殃及親恩。』你想要回報父母,惟有廣積善德,才能相報。」
雖然誠心誠意地哀悼痛哭,能得到孝子的美名,但雙親得不到任何的福惠。能使雙親受到實惠的辦法,惟有行善事,廣積陰德啊!林承美由此醒悟,從此戒殺修德。而他本人也因行善的緣故,成為閩中才子,一生享壽96歲,無疾而終。
出家為僧 救拔亡父
唐朝有一個謝某,他的父親以捕魚為生。一天,父親突然跌入水中淹死了。謝某想到,父親生前殺生太多,必會墜入惡道。於是,他剃度出家,法名師備,他忍苦修煉,沒有懈怠。當時他以苦修而聞名。
一天,師備帶著眾人翻山越嶺,不巧弄傷腳流了很多血。但就在這一瞬間,他大澈大悟,明白了所有事都有因緣。後來,師備夢到亡父來向他道謝,「你立志出家,明瞭了神佛之理。這功德使我能夠免於地獄之苦,得生天界之中,所以趕來告訴你。」
刺史誦經 善報親恩
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秉性仁厚孝順,做事沉著謹慎。
貞觀六年,王千石的父親去世。為了守孝,王千石在墳墓旁搭建草廬,一個人守著墳墓,每天夜裡都誦念佛經,為先父祈福。當時人們,都遠遠地聽到磬的樂聲,聲音清澈,直入心扉。一股奇異的芳香,瀰漫著他居住的草廬,幾里以外都能聞到。
有人評價說,刺史王千石懂得,不但要安葬父母的形骸,還要引導父母的識神(主元神)有所皈依。他以此報答親恩,真是仁孝的人。
古人報恩,雖然方式都不一樣,但是都在為親恩、為他人著想,使他們能有更好的去處,更好的未來。(事據 《安士全書》 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