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21歲就讀國立大學的王姓女大學生,食慾不佳經常疲累,在去年8月前往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醫師看她臉色蒼白疑似有貧血現象,經抽血檢查結果肌酸酐數值(Creatinine)高達16mg/dl,超出正常值0.6~1.4mg/dl 十多倍,馬上轉診醫院急診,經診斷為不可逆的慢性腎衰竭,立即輸血及緊急洗腎治療。
腎臟科專科醫師呂國樑表示,王小姐國中時期尿液篩檢,發現蛋白尿異常,卻不以為意。上高中和大學時入學健康檢查,也發現蛋白尿,且大學時期血壓略微偏高,但因自認生活作息正常,也很少感冒,很少看醫生,即使偶爾食慾不振、疲憊,總認為自己壓力太大所致,休息就好,而輕忽了蛋白尿的嚴重性,直到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因食慾不振、極度疲累,才在附近診所檢查發現腎功能衰竭,須終生接受腎臟替代療法(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呂國樑強調,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民眾應提高警覺,注意它的重要性,並做定期的追蹤。蛋白尿除了是腎臟損傷的指標,也是腎臟疾病惡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之一,蛋白尿多寡經證實與腎絲球體過濾率(eGFR腎功能指數)降低,以及進展到末期腎衰竭有關,因此,蛋白尿對腎臟疾病的偵測與確認具有診斷與預測價值。尤其腎絲球體過濾率(eGFR)高低更具有實質意義,如果檢查時發現急速降低,或尿液微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大於30,就是腎臟發出求救警訊,必須請專科醫師診治,避免日後腎功能惡化。
慢性腎臟病(CKD)分期是以腎絲球濾過率為依據,一共分為5期:
隨著人口老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增加等因素,台灣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十大死因中第9名,呂國樑語重心長地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應該正視慢性病前端的衛教工作(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等團隊衛教照顧),並提高醫療院所衛教給付,鼓勵醫療人員教導民眾認識慢性疾病、改變生活型態、正確使用藥物等,把血糖、血壓、血脂、體重控制在安全範圍,並且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逐漸減輕腎臟病所造成社會、國家、個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