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熷烏龍茶」看似很陌生的茶品,卻是近年來,由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曾志正,以產學合作計畫與茶農共同努力推廣的台灣茶,研究中既保留傳統焙茶工序,又輔以科學數據,證明「熷烏龍茶」優質的養生價值,原本即將被淡忘的傳統好茶,現在正以它獨特的風味承啟台灣茶界。
反覆烘焙茶質更豐富
近年來,喝茶的消費者大都習慣輕發酵輕烘焙的生茶,帶有茶葉的清香味。然而,經過反覆烘焙的熟茶,如「熷烏龍茶」,茶香則轉為陳韻,茶葉裡的物質也因反覆烘焙後,降解了刺激物質,而增加養生物質,茶性也轉為暖性。所以,喝起來不苦不澀,適合全家人飲用。
「熷烏龍茶」製程,首先須將發酵足的青心烏龍茶葉,用適當的烘焙溫度與時間,反覆「烘焙」與「陳放」,這兩大工序,可以使咖啡因、茶鹼及刺激物質減少,同時,帶有澀味的兒茶素與黃酮醇配醣體等多酚化合物,被大量降解成能提升甘味的「沒食子酸」、「楊梅黃酮」與「槲皮素」,讓茶湯變得不苦不澀且回甘。
沒食子酸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綠色植物及水果的酚類化合物,是一種能抗氧化,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的物質。而高溫下的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和熱裂解反應(pyrolysis)所產生褐色的類黑素,則讓茶湯轉成酒紅色的色澤,更轉化出多種不同氣味的分子,增加茶葉的風味,同時也保留青心烏龍茶中珍貴的茶飢素。
研究:養生保健的祕密
目前,台灣的青心烏龍是 1855年由清朝舉人林鳳池先生,自福建武夷山引進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地區種植,多生長在海拔700公尺以上的茶園。
經中興大學曾志正教授研究團隊發現,青心烏龍有著獨一無二的養生保健成分:微量成分的「體歸靈 (teaghrelin)」,亦稱為「茶飢素」,因其取其來自於茶(tea),又具有飢餓素(ghrelin)特性之故。此種成分能有效調節新陳代謝與心血管和腸胃的功能,還具有神經營養與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效果,推測可以有效延緩老化,是目前發現在天然化合物中,唯一具有類似飢餓素效果的物質,或許這就是感覺喝茶能促進食慾、頭腦清晰、活動力旺盛且抗老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