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台灣升學主義掛帥之我見

文/許郡芳
能上自己喜歡的大學以及喜歡的科系那當然是好事,但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之下,企業看履歷應徵人才以及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反而讓學生們面臨到選填志願時到底要選校還是選系,抑或是選擇熱門科系還是選擇自己所愛等問題。選了分數較低的學校,彷彿硬生生地低了別人一等;選了較好的學校,但不是自己所愛,反而愈讀愈痛苦。而這種升學主義到底綑綁了多少學生學習自己所愛的熱情?

該如何看待學歷代表的意義?

在過去,有個好學歷對於筆者彷彿是顆定心丸,學歷可以掩飾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並且彌補自信心上的不足。但筆者出去打工後,才真正領悟到學歷真的不足以評斷能力。很多人可能學歷普通,但做事乾淨俐落且有效率,且工作上有需求的話就會自主學習。因此筆者深深認為學歷不足以評斷一個人的能力和潛力。

一個人的學歷來自於他高三那一場考試的得分高低,那一場考著國英數社自的考試真的有辦法決定每個人在各個技職方面的能力嗎?這就像一個點不足以決定一條線的斜率一樣,很難去確定一個人未來潛能的。僅提出個人看法,期望拋磚引玉,讓更多對教育學有專精的學者教授、教育部官員、社會人士,以及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們,一起來思考這個最重要的台灣教育問題:

1.教育制度的改變

《青年就業儲蓄帳戶》此新政策讓畢業高中職生,先進入職場摸索出興趣與熱情所在,以彌補台灣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因主要學習科目與實際就業所需落差較大的缺陷,也可以更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自己。

2.多元化的教育內容

現今台灣的國高中教育內容太專斷於國、英、數、社、自這些基本五大科目,雖說這基本五大科目是很多行業的組成元素,但只學這些基本元素,反而讓學生們因還不清楚興趣的情況下,一昧追求成績高低而讀書。因此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內容不僅可以增加一些實際應用以及技能方面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哲學思辨的課程以建立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幫助自己興趣探索以及思考批判力。

3.媒體改善社會風氣

過去我們時常看到,建中幾名學生上台大,或是清貧學生為了改善家境考上台大之類的報導。彷彿考上頂大之後人生就一帆風順,必是人生勝利組一般。而這類訊息長期且大量傳達給一般民眾時,所謂的升學主義很易形成。所以筆者認為媒體傳播的內容可以偏重技職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們了解各個技職在做些什麼,另一方面也讓社會真正了解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