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FT)報導,中共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以保護環境為由,將電動車列為重點發展項目,投入數百億美元補貼鼓勵生產。專家質疑,中國大量生產電動車不僅無法達到環保效益,反而會製造更多的空氣汙染。
中國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綠色能源,然其發電依賴煤炭的比率仍居高不下,這意味著,電動車雖然可以降低石油消耗量,但其電池所需要的電力仍多數來自汙染較大的燃煤發電。
華盛頓特區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肯尼迪(Scott
Kennedy)說,中國電動車的電力仍不可避免地來自化石燃料,其中很大部分是煤炭,因此發展電動車「可能只是將中國某些地區的空氣汙染轉到其他地區」。
哈佛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5月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期刊發表報告說,電動車的環境效益取決於電池充電的方式、時間和地點。研究發現使用快速模式充電,電動車可能製造更多的汙染,建議電動車主不要使用快速充電,而是在夜間使用常規電力充電。
「在夜間使用常規的慢速充電模式為電動車充電,雖然需要數小時,但可以使用非高峰時段的風能發電。」該研究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尼爾森(Chris Nielsen)說。
陸電多來自燃煤 普通汽車或更環保
去年11月,密西根大學交通研究所研究員西瓦克(Michael
Sivak)和舒特勒(Brandon
Schoettle)發表論文說,由於中國的發電仍有很大比率來自燃煤,因此在中國,油耗較佳的普通(內燃機)汽車(即每加侖行駛40英里或每公升100公里),比電動車更為環保。
此外,這份研究報告說,如果考慮電動車生產過程所增加的環境成本,普通汽車的環境保護優勢更佳。
清華大學數位科學家在5月的《應用能源》(Applied Energy)期刊發表報告說,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燃料電池動力等)排放的溫室氣體,比生產普通汽車多出50%。
另外,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去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雖然高於電動車,但是後者排放的PM2.5懸浮微粒為前者的兩倍多。PM2.5懸浮微粒是造成中國許多城市陰霾的主要原因。
發展電動車時機 需進一步考慮
尼爾森提醒,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會越來越少,但是這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現在就開始發展電動車是否具有環保效益,值得進一步考慮。
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數據,中國2015年燃煤發電占全中國發電量的72%,推估到了2040年這個比率會降到50%以下。
尼爾森和其他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儘管環保法規廣泛地運用在推動電動車的生產,但是中共推動電動汽車最終可能無法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中共在2015年到2020年之間估計將投入600億美元的補貼,鼓勵汽車業者大量生產電動車,預計到了2020年每年生產240萬到270萬輛電動車,為其2017年銷售量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