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離開時,大部分村民以漁撈養蚵維生,整個潮間帶的人潮甚為熱絡,牛車一輛輛穿梭其間,想不到現在電腦科技的時代,這裡依然還有海牛耕蚵田,似乎時間在這個西海岸的小漁村凝固了,讓返鄉的我除了有些錯愕外,還多了份親切感。
也就是這份親切感,讓出外多年深染都會氣息的我,還可以逐漸沉澱混亂的心緒適應下來。想當初從繁華緊湊的都市上班日子,驟然換成單調鬆散的鄉居生活,經濟的拮据,日子的乏味,生活步調的調整,風俗民情的融入,確實會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會有衝擊的心情尚待調適,就算是這個年少時曾經活躍的地方,我也需要花費3、4年的時間,才能逐漸重新適應這樣的生活。
其實早期當我在外賃居時,我很喜歡都會區的人際關係,因為彼此不甚認識,左鄰右舍形同陌路,所以也就沒有閒言閒語。我實在很討厭家鄉的阿桑,東一堆西一堆地說長道短,不然就是很直接地探詢我的隱私,這往往讓我感到非常地不自在。
後來我在家鄉開店做起修理的行業,才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村民,而且為了工作需要,我也試著調整心態去適應這種交際,並且融入其中。才發現原來這種說長道短並不見得都是負面的,或許這是村民對這個村莊消息的主要來源,而且「壞事傳千里」,這些歹人壞事的傳開,無形中也形成一種道德的約束力,讓少數不良的行為有所節制,這也未嘗不是件有益的風俗。
生意做久了,人面就漸漸廣了,每天一大早出門,沿路的村人大都認識,見面時彼此都習慣地打個招呼,噓寒問暖一番,如此和氣的氛圍,總是讓整個人的精神抖擻起來,接下來的整日工作都會覺得心情愉悅,此時便會覺得這種人情味真是這裡的無價之寶。
我漸漸喜歡上家鄉這種人情世故,尤其是跟老年人抬槓,有時我會刻意放下工作,泡壺茶與歐吉桑、歐巴桑喝個茶,閒聊一陣子,聊聊村莊上的新鮮事,甚至他們內心不平的事。這種話題往往是無法增長學識的,更不能增益生意,然而透過單調乏味甚至一再重複的話題中,我發現彼此越來越會說笑了,時常無厘頭地打趣一番,讓說話變得更加幽默了,藉由這樣地哈哈大笑,我可以消除工作上的疲勞,而他們也可以排遣內心的憂悶,作為餘生的消磨。
然而我更喜歡那些老人跟我聊聊他們的奮鬥史,每當他們講起從前的親身經歷,我都聽得津津有味,並且鼓勵他們講下去,也因為他們講得精采,讓我也對家鄉的歷史倍感興趣,難怪有人說:「地方耆老是部活歷史。」(下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