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週刊》報導,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下稱:大公國際)內部人士向監管部門舉報,大公國際承諾給一些AA信用評級的民企調到AA+信用評級,條件是企業必須購買大公集團的一套數據管理諮詢系統。這套系統的費用大約是97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後每年的系統服務費約80萬元,讓多家企業怨聲載道。
獨立經濟學者鞏勝利對本報記者表示,一個評級公司,變成自己圈錢的公司,這是中國流行的一種腐敗,「為了自己的利益,給別人的評級,可想而知,它還有什麼公信力?還有什麼信譽?大公國際因為有政府的背書,所以它在中國基本上是橫行霸道的。」他說:「中國貨幣信譽、政府信譽、市場信譽都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高價「售賣」評級
據《財新週刊》報導,共有26家公司同時購買大公集團的諮詢軟體與大公國際上調企業信用評級的服務,其中三家企業(新光控股集團、東旭集團、南通三建)是大公國際直接一手賣評級、一手賣軟體。
新光集團之「新光債」,自2017年下半年就因主體流動性問題被機構投資者質疑,早已被市場視為垃圾債,但在債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國際上調新光的主體評級至AA+,使市場一片譁然。
而獲得恆豐銀行100億元授信和鄒平縣政府力保的西王債,被大公國際下調評級至AA,市場直呼看不懂。當時市場盛傳,是因為西王集團不願意花近千萬元買大公集團的資訊軟體。
環球老虎財經網撰文表示,從大公國際的評級來看,高評級者違約事件頻出,低評級卻無違約事件。文章引用陸媒數據顯示,從AA檔到A檔債券的違約率分別為1.14%、1.22%、0.65%及2.08%;而A檔以下,除了BB檔違約率為25%以外,其餘9檔債券違約率全部為0。
中國證券網報導稱,大公國際停業涉及272家公司,合計1,781個債券,債券餘額高達1.92兆元。
報導披露,2014年以來的所有債券違約事件當中,評級機構為大公評級的違約事件有12起。其中,2018年發生3起;2017年發生3起;2016年發生5起;2015年發生1起。
大公國際是具有中共官方色彩的信用評級機構,1994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及國家經貿委員會批准成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共開始積極扶持大公國際的發展及國際化,試圖爭奪國際信評市場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