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木雕的原鄉三義,劉昌宏卻不是木雕大師精心栽培出來的,只因為從小生活在木雕世界中的他,把琳瑯滿目的木雕作品當成他的玩具。他說,「小時候常常玩的木雕牛就很有趣,我把小木牛放在草地上玩,卻發現牠缺一隻腳,就想著如何去做出一隻牛腳來,於是開始走入木雕的世界。」
所以劉昌宏的木雕藝術可說是無師自通,雖然學過的工業設計對他很有幫助,但是他說,「藝術不是用學的﹗」每年有成百上千的藝術系畢業生,最後能浮出檯面的有幾個?「創作完全是自發性的,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能夠從老師那裡學到的只是技巧,最後修得出來的才是功夫。」
創作不間斷獲獎無數
說自己沒有師承的老師,只是學過中國書法與西洋素描,用這兩個基礎養分,劉昌宏不間斷地創作,不斷地獲得各項獎項。從理性到感性,從城市到鄉村,源源不絕的創作,讓他在2003年得到全國木雕藝術創作獎第一名,2005獲得國家工藝獎,他說,「藝術創作是有苦有淚的生命進程,沒有掌聲時要懂得安慰自己;掌聲響起時卻要低調應對。」回憶第一次得到全國木雕藝術獎時,他說,「主辦單位還很隆重地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頒獎典禮,當時獲得這個獎項的卻只有2個人。」
提起年少時那段窮苦的日子,劉昌宏還是記憶猶新,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親實在沒有錢栽培他繼續讀書,當時就讀台中一中的劉昌宏只好輟學北上工作賺錢,在紡織廠日以繼夜的工作,把賺來的錢都寄回家裡,然而這樣刻苦的工作只持續了八個月,最後還是決定再回去學校讀書,因為他覺得,「他不想過這種日子,不能這樣了此殘生。」
表現無物質 空的人生哲學
雖然為了生活吃盡了苦頭,但是劉昌宏創作的木雕藝術品卻是讓人愉悅的,他喜歡表現看不到、抓不到的「無物質」,像《想飛》這個創作,用紙片翻飛的景象表現「風」的真實存在。他指著牆上雕刻著一個《空》字的作品說,「空是什麼?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一種人生哲學,有了空才能夠『容』,就像沒有空氣,人都不能活;沒有空間,如何容得下你我,所以看似沒有,卻最豐富;看似豐富的卻最貧窮。這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
在藝術界得過無數獎項後,劉昌宏的名氣漸漸響亮,有很多畫廊找上門來請他代工,生產他們要的木雕作品,他從來沒有跟他們簽約過,到現在雖然還有一大堆訂單在等著完成,他卻一直有自己想做的事,不想為錢財去拚搏,更不想為難自己,他認為創作應該是快樂的,他要的是「天馬行空,自由神往」的藝術境界。
「一塊平凡無奇的木頭,如何賦予他永恆的生命?」劉昌宏指出,這是木雕家的使命,在每個創作的歷程中,雖然身處塵土飛揚的工作室,但是期待的成果卻是甜美的,「木雕藝術就好像在變魔術一樣,把一塊毫不起眼的木塊變成另一個活潑靈動的新生命。」他說,「我是用雕刻刀在寫日記,而不是在累積財富,所以那些有了生命的雕塑作品會自己去找主人。」
幽靜歲月中 淬鍊另一高峰
如今已在中寮鄉待了六年的時光,「臥龍傳奇」裡的劉昌宏感受到的是專心一意,恬靜淡泊,在寧靜的山中感官特別敏銳,春夏秋冬的每一個變化,都是他藝術創作的泉源。他說,「人生致勝的關鍵在於觀念,所以人生要有正確的規劃。」他決定46歲就離開城市來到偏鄉買地,是因為他知道那時還年輕力壯可以做山上粗重的工作,56歲就年老體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他在46歲完成畢生的心願,買下這片山坡地,而不是去環遊世界。
然而,藝術家創作的頂峰時期是55歲到60歲,因為在嘗盡人間冷暖後,已有足夠人生歷練的藝術家,是再創另一個高峰的大好時機。劉昌宏說,「創作有如修行,要懂得知足才能挨過困境。」他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也許別人看來氣象萬千,創作者的甘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他最後選擇生活在中寮鄉幽靜的山中,是因為每一個靜謐的時刻,都可能是創作靈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