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時代的人,在外交場合或日常生活中,常會截取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
在《左傳.襄公十四年》提到:晉、魯等國要攻打秦國時,軍隊來到涇水,大家為了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用了《詩經.邶風》中的首章回答:「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孫叔豹只是藉此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河的決心。像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
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多用來泛指截取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摘編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