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陸經濟前景不明 中小企業難融資

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所以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意願仍不高。(Getty Images)
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所以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意願仍不高。(Getty Images)

【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召開會議,提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同時,進一步指出「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一改以往「經濟形勢穩中向好」的調性,表明中共高層對經濟下行的擔憂加大。不過,要救經濟,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融資放貸具體執行上,仍有不少難處與痛處。

據路透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中共決策層發布逾10項扶持小微融資與降成本的政策,大致包括實施結構性貨幣政策、拓寬融資管道、放寬考核標準、強化信用擔保體系等。

但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所以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意願仍不高。更有分析人士指,監管政策也有必要更加遵守市場化的內在規律,以防止新增不良貸款等風險。

中央貨幣寬鬆 卻難傳導到實體經濟

路透報導稱,相較於銀行體系充裕的流動性而言,基礎貨幣的寬鬆傳導到實體經濟──尤其是民企和中小企業,依然任務艱巨。

這從信用債市場就能看出:信用利差不斷上升、風險壓力依然較大。具體到商業銀行,過去的慣性思維、對經濟基本面的擔憂,都影響其投放信貸意願。

凱撒研究院院長趙建分析稱,從供給側來看,銀行偏愛國企和對財政的風險偏好,以及低風險管理模式的路徑依賴,短期內依然沒有改變,導致信貸供應依然不願意給民營和中小企業。也就是說,從央行到民企之間,從寬貨幣到寬信用之間,還隔著龐大的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體系。

具體而言,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但各項監管指標並沒有實質性的放鬆;同時,原本資產品質開始下降,撥備和資本也捉襟見肘。

「所以,在這多重約束下,商業銀行支持中小和民企就像解多元方程組,似乎面臨著無解的可能。」他說。

問題癥結:對未來經濟增長有信心與否?

業內人士認為,政策需要更多堅持市場化方向,減少指標式和行政式的硬推,以避免效果適得其反。

「要真正做好就把手腳鬆綁,成為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同商業主體做不同事情,現在是要求全部金融機構全部做小微,不是每家機構都適合做小微,也要看有沒有識別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一位銀行高管指出。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也表示,傳統大銀行的信貸支援、風控體系、前後臺管理等機制,更多針對國家命脈企業進行設計,並不適應小微企業,以至於在過去的嘗試中服務小微企業的不良率都很高,形成見到小微企業望而卻步的局面。

另一家城商行高管則對路透表示:「(流動性貨幣)進不進實體經濟不能一廂情願,信貸資金成本只是之一,各種收費成本也不少,政策環境也需要優化⋯⋯要綜合治理才有效。」

凱撒研究院院長趙建認為癥結在於:穩定、長期和良性的流動性,需要一個穩定的信用自循環體系,而不是僅僅依靠央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外生注入。

他強調,流動性的修復,根本上是信用的修復;而信用的修復,則是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信心重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面臨流動性陷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