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內向的人較容易吃虧?(上)

內向的人有一種「感性」的感測能力,只要改變「心靈框架」,就能減少這些情緒,甚至能轉變為一種個人魅力。 (123RF)
內向的人有一種「感性」的感測能力,只要改變「心靈框架」,就能減少這些情緒,甚至能轉變為一種個人魅力。 (123RF)

文/神岡真司 譯者╱張嘉芬
文靜、柔弱、保守的人,往往會對自己的性格特質感到自卑。有的人還常常被這些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內向的人有一種「感性」的感測能力,只要改變「心靈框架」,就能減少這些情緒,甚至能轉變為一種個人魅力。

「弱點」和「優勢」一體兩面

社會上,一般都認為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在人生旅途中會很吃虧,但真是如此嗎?你是否有過以下疑問——

.口若懸河、舌燦蓮花的人,真的比沉默寡言的人占便宜嗎?

.強勢的人總是把柔弱的人踩在腳下,所以就隨時占上風嗎?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開朗,所以就更容易爭取到機會嗎?

仔細想像一下,就會發現在許多與人往來的情境下,那些辯才無礙、積極強勢、性格外向的人總是特別光鮮醒目。然而,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乍看之下,這樣的人十分「精明能幹」,不僅演講幽默風趣,攀談閒聊時也無往不利。但世上並不是只有「對話」這種溝通方式。放眼看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其實也不見得都是這類型的人。

人生成功與否,的確有很多是根據社會地位的建立,或者財富累積的多寡來衡量。但在白手起家的成功者當中,也不乏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也就是說,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往往容易被社會大眾誤以為渾身充滿了「弱點」。但其實許多內向的人,反而遠比能言善道、作風強勢且外向的人更有魅力,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研究:內向性格是遺傳

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多半從小就是如此。近年來,更有部分研究指出,這些個性其實是來自於「遺傳」。

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是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1912年出版的《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一書所提倡的論述。

後來,這套論述又經過許多研究的探討。其中,美國的發展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更證明了性格會有「內向」與「外向」之分,原因在於大腦的遺傳因素。

凱根以4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針對在掌管人類本能的大腦舊皮質當中,有情緒中樞之稱的「杏仁核」(Amygdaloid),進行了長期的成長觀察。結果發現,嬰兒時期對些微外部刺激(聲音、振動和光線)所產生的反應強弱,決定了人類在長大後是偏「內向型」或偏「外向型」。

實驗當中,在嬰兒時期會因些許外部刺激而呈現大哭等強烈反應者,占整體的兩成;完全不為所動、一派冷靜者占四成;剩下的四成,則是視當時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經分析後,發現反應強烈的嬰兒,會隨年齡增長而發展成「內向型」;較無反應的嬰兒,則會長成「外向型」。

因此,凱根認為人類約有四成是「內向型」,剩下的則屬於「外向型」,外向、內向的表現或有程度差異,但這種概略的分類方式是可以成立的。當中又以極度「外向」或極度「內向」的人,在團體生活當中會特別引人矚目。(下週待續)

――摘編自《活用心理學,讓安靜內向是才能》(方言文化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