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最後一天,央行公告稱,「考慮到月末財政支出力度較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準,2018年11月30日不展開逆回購操作。」至此,整個11月分出現央行全無逆回購操作的局面。而上一次央行連續一個月不開展逆回購操作是在2015年5月。
當市場資金飢渴時,唯恐隨時引發經濟下行風險,央行實行逆回購操作,變相向市場注入資金。逆回購往往有放水作用。而這次時隔3年半來首次全月無逆回購操作,央行公告稱流動性是充裕的。
說到資金充裕,很大一個原因是11月之前,為因應貿易戰衝擊與「穩經濟」,不計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央行今年內共4次降準合計釋放資金達2.3兆元,貨幣之水不可謂不多,且定向降準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資金仍然是個問題,如今年8月,媒體報導,西部地區某農商行行長表示,「現在有一種誰放貸款誰傻子的感覺,除了和買房有關的,其他小型、微型企業幾乎沒有有效的貸款需求。」其實,這樣的解讀並不新鮮,只是說出了老問題。
每當經濟下行加速時,一邊是中小微企業保守經營而不敢貸款,一邊是銀行害怕中小微企業壞帳而不願放款。10月金融數據同樣佐證,新增信貸環比縮水幅度近五成,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環比縮水逾六成,一方面顯示融資需求收縮,折射經濟寒冬,另一方面反映出銀行信用擴張動力依舊萎靡,就是業界常說的,央行放水但銀行不願放貸形成資金「堰塞湖」。
但「堰塞湖」也因人而異的,這也是上述農商行行長說出的另一個重點,降準放水的流向問題,與房地產有關的放資仍是銀行資金最愛。據報導,如萬科等具有國資背景的房企,不但有先天優勢,且融資成本均在4%左右,如此低廉的資金顯然在寒冬裡為這些房企發起的併並購提供了充足彈藥。
據報導,11月26日,北京一次性賣了13塊地,攬金316.46億元,其中12塊成功賣出。可以看出,買走兩宗最大地塊的是大國企(中鐵置業和中鐵諾德),這說明一個道理,相比民企房產商,他們的資金還是比較充裕的。
央行降準放水,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依然不容易,但卻有太多管道輾轉流入房地產市場,甚至能拿到比降息還低廉的資金。銀行青睞的是國有房企,那些不能聽從「黨」的民營中小房企,也面臨被逐出市場的處境。
11月30日,萬科召開媒體交流會,董事局主席郁亮表示:萬科拿地會聚焦核心都市圈,今年回款6,300億元不是問題。這樣的豪語完全迥異於前不久「活下去」的哭窮。
今年7月爆發「央財互懟」,一個主要原因是央行指財政部不夠積極。如今央行在11月30公告中已稱月末財政支出力度大,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財政部被媒體喻為「暴力輸血」的舉動。
據報導,11月以來,財政部連發6個文件,向地方提前下發6筆(類)轉移支付和獎補資金共1.66兆元,其中,最大一筆是2019年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達1.335兆元(分配給26個省分),其他5類撥付資金為3,281.8億元(31個省市皆有份)。
明年的錢今年提前派發1.66兆元使用,原因很清楚:地方已經揭不開鍋了。若根據2017年資料,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為6.5兆元,可以說,今年房地產只是開始冷卻,就要提前派發約1/4中央財政穩住地方財政,一旦房地產真正涼透了,政府體系想必轉不動。
今年在調控房市疊加貿易戰的經濟承壓下,不提前派大錢,涉及的還不只是各地方年終報表不能做得好看的問題。據財政部通知,占比達80%的1.335兆元的提前撥款,重點要用於26省市調整工資、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支出需求。直白地說,很多省市公務員、教師等的工資不能正常發放,很多基本公共服務無法維持正常運轉,也就是涉及到中共基層政權的停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