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堅持對抗中共 川普獲北京最擔心的武器

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抨擊中共以非法手段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及歧視外國企業,並對中國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歐洲國家、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隨後也由觀望轉為支持,公開批評中共歧視外國企業的經貿政策,並加強限制中資。圖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抨擊中共以非法手段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及歧視外國企業,並對中國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歐洲國家、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隨後也由觀望轉為支持,公開批評中共歧視外國企業的經貿政策,並加強限制中資。圖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記者吳英/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採取對中強硬政策,對抗中共不公貿易行為。經過近1年堅持不懈的「獨自」行動,川普意外得到一個最令中共擔心的武器:盟友。

川普政府今(2018)年抨擊中共以非法手段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及歧視外國企業,並對中國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歐洲國家、日本、澳洲等美國盟友對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由觀望轉為支持,公開批評中共歧視外國企業的經貿政策,並且加入美國,加強對中國投資的限制。

墨西哥前駐華大使瓜亞多(Jorge Guajardo)告訴《華盛頓郵報》,北京必須承認,「這不是川普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瓜亞多說,「每個人都厭倦了中國(中共)玩弄貿易體制的方式,及其從未實踐承諾的行為。」

美國官員表示,川普決心對抗中共,過去1年不論在國內或者海外,對北京採取一致的強硬路線,挺身攻擊中共的保護主義,不僅得到國內兩黨的支持,也獲得盟國的相挺。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柯德洛(Larry Kudlow)說:「全球其它國家都知道中國(中共)違反了共同的貿易慣例、WTO貿易慣例和規範。他們都知道中國(中共)盜竊智慧財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的問題。他們不僅知道也都公開這麼說了。中國(中共)也知道其它國家都已清楚這一點。」

中共最擔心美國與其它國家結盟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鮑恩(Chad Bown)認為,讓其它國家更多地參與這場對抗是合乎邏輯的。

鮑恩在一則專文中寫道,如果川普與盟友攜手合作,共同對抗中共不公貿易行為,將可以得到一個「有意義的交易」。

據鮑恩的分析,北京打算以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安撫華府,暫時渡過貿易戰危機,並拖延中美貿易問題核心——「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的結構改革。然而中共的這個短期戰略,有可能引發歐盟及日本的不滿,進而導致這些國家更堅定地支持川普,與美國結盟採取對中共的集體行動。這是中共最擔心也最不樂見的結果。

各國支持美國共同對抗中共

喬治敦大學法學院教授希爾曼(Jennifer Hillman)11月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應該與盟國結盟共同對抗北京,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大膽的方案。」

為了對抗中共通過收購、駭客偷竊、強制技術轉讓等方式獲取外國技術的野心,美國盟友更加嚴格審查來自中國的投資。

歐盟11月同意建立一個新的外資篩選機制,遏制中共在歐洲的掠奪性投資,保護成員國主權及工業獨立等戰略利益。

今年5月,加拿大拒絕中國交通建設公司下屬一個單位收購加拿大建設公司Aecon的提議;7月德國拒絕來自中國投資者的兩個收購案,並將審查外資的門檻由現行的外資股權占比25%調降到15%。英國政府宣布對外資進行更嚴格審查的計劃。

此外,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控告中共侵犯美國知識產權,贏得了歐盟及日本等WTO成員國的支持。

美國要求WTO改革的呼籲也獲得盟國的關注,美歐日共同組成聯盟,推進針對中共不公平貿易措施的WTO改革進程。11月底在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首次在領袖公報中指出WTO沒有達成它的設立目標,並且需要改革。

今年9月,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部長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第三方國家」非市場導向政策和做法,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為其工人和企業創造出不公平的競爭條件,妨礙創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破壞國際貿易的正常運作,包括使現有規則失效。

聲明還抨擊「第三方國家」通過補貼將其「國營企業發展成為國家優勝企業並使它們放縱國際市場」。雖然該聲明沒有點名任何國家,但是聲明內容實際上反映了對中共經貿政策及措施的抨擊。

面對外部壓力中共著手調整產業政策

美中分析人士表示,面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施加的壓力,北京正在著手修改「中國製造2025」計畫。

美國批評「中國製造2025」是以政府補貼及強制技術轉讓等其它措施,協助中國企業在多項行業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等取得競爭優勢,損害美國公司的利益。

中共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其相關高科技工業設定了市場份額目標,例如半導體行業的目標是供應70%的國內需求,目前的供應比例低於20%。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E. Lighthizer)稱「中國製造2025」威脅美國每年60億美元的出口。

根據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數據,除了美國外,大約有十幾個國家也受到「中國製造2025」的威脅。

歐亞集團中國專家希爾森(Michael Hirson)表示,在美中貿易戰中,其它貿易夥伴對中方施加的壓力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是因為「中國製造2025」對德國、韓國和日本的威脅更大於對美國的威脅。

在北京的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合夥人經濟學家波爾克(Andrew Polk)認為,來自美國、歐盟、澳洲等國家的外部壓力,已使北京意識到必須有所改變,並在今年開放了金融服務和汽車市場。

過去1年,北京取消了對人壽保險公司的外資所有權上限,批准外國金融機構承銷國內發行的債券,並同意2022年取消對汽車合資企業的外資股權限制。12月14日,中共當局宣布2019年暫時停徵對美國製汽車的報復性關稅3個月。

中共是否落實產業政策改革有待觀察

過去,中共當局也曾在外部壓力下改變了政策方向。美中商業委員會副總裁恩尼斯(Erin Ennis)表示,2015年,中共監管機構有意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安裝中文軟體,在美國、歐盟和日本政府及商業團體的投訴下,中共放棄該計畫。

對於中共當局有意調整「中國製造2025計畫」,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韋塞爾(Michael Wessel)呼籲中共公開修改草案,並允許外國公司在這個修改過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以發揮「最佳影響力的作用」。

他質疑,在中國法院仍受到中共控制的情況下,中共當局所做的任何法規修改都不存在任何意義,「現在中方所談的任何改革,都只是跨出一小步而己。」

中共內在壓力:經濟放緩

中國經濟今年呈現減速趨勢,第三季GDP成長率為6.5%,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6.6%,也是其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疲軟的季度成長。

另據中共國家統計局14日公布的資料,中國11月的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同期相比僅成長了8.1%,創下2003年5月以來的新低水準。上個月的工業產出與同期相比成長了5.4%,為3年來最小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