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為何小腸菌叢會過度增生?

過去認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只會出現在「短腸症」的病人身上。(123RF)
過去認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只會出現在「短腸症」的病人身上。(123RF)
文/歐瀚文醫師

過去認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只會出現在「短腸症」的病人身上,然而如今,SIBO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趨勢性診斷」。究其原因首要是飲食――加工食品、含糖飲料攝取太多。

首要原因:攝取過多加工食品、含糖飲料所致

腸道的菌種喜愛甜食,尤其含有益生菌的飲料,例如:乳酸飲料等,這類發酵飲品通常糖分都較高,是為了讓菌種能夠在瓶裝飲料中存活。儘管補充益生菌看似不是件壞事,但如果伴隨著SIBO的身體問題時,就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了!此時千萬不能再喝發酵飲品,否則隨著補充益菌的同時,小腸菌叢也會越長越多。另外,如果正在進行腸道癌症的放射性療法,也可能導致SIBO的問題。

SIBO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趨勢性診斷」。究其原因首要是飲食——加工食品、含糖飲料攝取太多。(123RF)SIBO已經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趨勢性診斷」。究其原因首要是飲食——加工食品、含糖飲料攝取太多。(123RF)

第二原因:胃酸過少所致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胃酸過少,導致的胃食道逆流。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化將導致分泌胃酸的功能逐漸喪失,因而造成胃酸減少。從2010到2013年這段時間中,有許多文章在探討低胃酸與胃食道逆流的相關性,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胃酸過多,目前的藥物療法多是使用制酸劑,來減少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但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屬於胃酸過少型。由於缺乏胃酸導致消化不完全,食物一直存留在胃裡面,這樣的壓力迫使下食道括約肌張開,導致胃食道逆流現象。

現代人壓力過大,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症狀似乎都相當常見,一旦發生這些問題,大多數人都會使用制酸劑來加以改善。然而,長期使用制酸劑會導致體內的胃酸變少,進而使得人體無法好好消化食物;再者,pH值偏低的胃酸具有殺菌功能,當胃酸缺乏時,就無法抑制腸道菌的增生,最後,菌種累積在腸道之中,變成腸道菌叢增生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在美國,當美國人覺得自己胃酸逆流的時候,在藥妝店就能直接購買到制酸劑,尤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更甚,它會抑制胃酸的分泌,這些都是造成SIBO在近幾年形成趨勢的危險因子。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胃酸過多,目前的藥物療法多是使用制酸劑,來減少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123RF)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胃酸過多,目前的藥物療法多是使用制酸劑,來減少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123RF)

還有一類人的情況與胃酸過少很類似,天生膽汁或消化酵素分泌不足,或是壓力過大導致消化酵素分泌過少,這類型的人在食物消化過程中,也會有消化不完全的狀況,當食物在腸道內發酵,細菌就會因而增生。

第三原因:後天型糖尿病所致

第三個造成SIBO的原因,是「後天型糖尿病」所導致。研究顯示,儘管目前還不清楚原因,但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也容易發生SIBO的問題。第一型糖尿病的主因,多半是自體免疫失調所造成,身體產生抗體攻擊胰臟,使之無法分泌胰島素,造成高血糖的情況;而第二型糖尿病則是由於胰島素產生抗性所導致,也就是常見的「後天型糖尿病」。

 (123RF)

後天型糖尿病的主因,多半是由於飲食、生活型態,甚至壓力過大導致肥胖,進而產生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的情況。(123RF)後天型糖尿病的主因,多半是由於飲食、生活型態,甚至壓力過大導致肥胖,進而產生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的情況。(123RF)

後天型糖尿病的主因,多半是由於飲食、生活型態,甚至壓力過大導致肥胖,進而產生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的情況。所謂胰島素抗性,指的是人體內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但身體卻無法善加利用,導致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逐漸喪失,最後慢慢成為第二型糖尿病。

疾病的元凶:提早自小腸內發酵的食物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並不是導致霍亂、沙門氏菌等嚴重的致命病菌,菌叢甚至不是壞菌,而是一般會出現在體內的腸道菌叢,只是過度增生造成了身體的一些疾病。正常來說,這些體內的菌種應該大多存在於大腸中,促進食物發酵,但當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時,這些「非致病菌」將累積在小腸內,讓食物提早發酵,進而破壞體內正常吸收情形。小腸是體內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地方,理論上,要等到消化、吸收完畢後,才會進到大腸發酵,隨著身體的排氣與糞便排出,但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病人,食物早在小腸就開始做發酵,這些滯留在體內正常,但卻逐漸增多的菌,正是造成身體疾病的元凶。

為什麼會造成腸道菌叢過度增生呢?除了常見的低胃酸、使用藥物、酵素不足、糖尿病、老化、胃切除外;一些小腸疾病,比如:小腸憩室、克隆氏症、短腸症(小腸剩下不到100公分)、乳糜瀉、放射線療法、迴盲瓣切除(迴腸跟盲腸之間原有的瓣膜,在手術時被切除),或是大腸憩室炎的患者,皆可能罹患小腸菌叢過度增生。基本上,腸胃道手術的病患,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高危險族群。

BOX.「補錯」益生菌,小心越補反而越糟糕!

診所碰到的SIBO案例,年齡差距很大,從2歲到70歲都有,範圍相當廣泛。有很多小朋友吃完東西之後,脹氣的情況很嚴重,家長通常會認為是小孩子腸道狀況不好,自行幫孩子補充益生菌,但如果他們早有腸道菌叢過多的問題,反而會因為益生菌越補越糟。

益生菌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吃的時候,切記要「補對」。益生菌食用過多,並不會對身體有特別好處,反而可能因為過量,造成它在體內生生不息,誘發疾病發生。因此,吃益生菌的時候,記得適量攝取即可。

目前常見的益生菌種類,來源有優酪乳、優格、泡菜、納豆等等,都是很好拿捏攝取量的食物。另外,談到益生菌也會連帶討論到「益生質」(或稱益生元),有些市售的益生菌當中會含有所謂的益生質,它們可以幫忙益生菌在腸道內安全生長,但如果患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人,吃了益生菌,又同時補充益生元,促進益生菌在腸道生長,反而會使得原本症狀更益嚴重。

健康「酵素」,比益生菌還有效的營養素

補充酵素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被人體完全吸收,減少滯留在小腸的機會,因此,酵素的補充,反而比益生菌的補充來得健康。有些人透過吃酵素來改善消化系統不好的毛病,這個觀念其實比較正確,通常酵素內,有幫助腹脹狀況改善的物質。

酵素的其中一個成分是分解酶,專司分解最常見的3種食物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及麩質,例如:鳳梨酵素能夠用來分解蛋白質,胃酸不足也可以直接補充幫助消化。

鳳梨酵素能夠用來分解蛋白質,胃酸不足也可以直接補充幫助消化。(123RF)鳳梨酵素能夠用來分解蛋白質,胃酸不足也可以直接補充幫助消化。(123RF)

通常酵素的建議補充量,是依據食物攝取的種類來評斷,一般人早餐大多吃麵包等澱粉類,因此,早上建議吃分解澱粉類的酵素;晚餐飲食以肉類居多時,就建議吃分解肉類的鳳梨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分解與吸收。

——本文摘錄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博思智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