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胃病還是心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說,上述案例就是胃部疾病影響到心臟功能的病症,因為具體症狀多發生在胸部,剛開始是身體機能的問題,還未到器官實質上的問題,所以患者經常感覺心悸、胸悶,由於問題的根源在於腸胃,所以患者時常伴隨腹部飽脹、打嗝困難造成的胃脹氣,往上壓迫到心臟,就造成心臟不適。因為心臟症狀比較明顯,患者很少會在就診時主動提起其他徵兆,導致誤診率非常高,而這類的問題在年節暴飲暴食後非常容易發生。
何謂「胃心症候群」?
周宗翰說明,當嚴重到心電圖出現異常,代表這種問題由功能型的消化障礙,轉變成比較嚴重的實質上的器官病症,此種情況與冠心病的症狀非常相似,通常稱為「胃心症候群」。胃心症候群在症狀表現上,與冠心病的心電圖類似,都呈現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但仔細探究原因,會發現心臟並沒有「自發性改變」,而是受到外力,也就是腸胃脹氣與胃酸逆流的影響較大,所以服用冠心病的藥物改善效果也不大;如果此時採用一些消食化積的中藥,例如:山楂、神麴、厚朴、枳實等,協助患者打嗝或放屁,排除體內的空氣,減低胃酸分泌後,症狀馬上獲得緩解,那就可確診是胃心症候群的前兆。
3招有效避免不適症狀
周宗翰提出,年節的飲食、生活作息多少會與平日有差異,美食當前令人難以控制口慾,吃得太飽就會有心律失常、心悸的感覺,加上熬夜導致睡眠不足,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衡,提高心律不整的可能性。為此,提供民眾三招,有效避免在年節發生胃心症候群。
第一招:餐餐八分飽
吃太飽其實對心臟的衝擊很大,吃飽後會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不服的感覺,是因為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好,飲食後胃脹氣,將橫膈往上頂,限縮了肺部呼吸擴張的空間,從而導致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所以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豆類、包心菜、洋蔥、花椰菜、甘藍菜、青椒、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麵包、柑橘類水果、柚子、甜點等,都要適量攝取。
第二招:睡眠要充足
為了改善心肺循環,防止胃心症候群發作,必須有充分的睡眠,才能消除身體的疲勞,睡眠不僅能讓身心休息,也可讓腸胃消化機能穩定。建議民眾每天需要有7~8小時的充足睡眠,雖然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而且有時候因現實情況未能有充足的睡眠;不過,為了心臟的健康著想,一定要掌握好睡眠的品質。
第三招:口味剛剛好
有些民眾出現心悸、胸悶、腹脹,這是因為調味過度或是烤、辣、炸等刺激性食物攝取過多所致。所以要減少鹽分的攝取,避免重口味的飲食,料理的調味要淡一些,醃製食品、滷菜、火腿等鹽分較多的加工食品也要適量。飲食習慣重口味的民眾,或許會覺得減鹽的料理少了些什麼,其實只要習慣,就能享受到食材原本的味道,也能健健康康過個好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