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男女生在學校現場,在有意無意間,男女生對執行事務之意識及其價值觀,男女之間就有強烈的差別。等到面臨畢業時期,對未來之就業問題,校長或教師沒有特別之偏見,保持無意識之立場,然而事實上,經過調查,有非常大的差異存在。
根據調查,高中生導向之教材,由於性別之選擇,會考量「我是男生」或「我是女生」有關性別選擇之項目,非常狹窄,結果形成社會上男女差異的最原始原因。
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自今年度(2019年)開始,針對教職員工之研修計畫,編列相當經費,擬重新編撰新的教材,改造「未來生活教育發展事業」,從小學五年級、中學二年級、高中一年級,著手實施導正,希望學生們不會產生男女之間的偏見,讓未來的學生可不分性別從事任何行業。在教育現場之實態,《朝日新聞社》於2月18日做了有關性別差異問題之調查,針對升學進學,就職差別。聽取被調查者之「經驗談」,有如下之取樣:
(一)東京都20歲世代之女性:在升大學之初期,鄉下的祖父說:「女孩為了追求高學歷,會影響結婚的時程」,令此位女生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二)在長崎縣20歲的女性:在高中時代本希望念理工系,被指導老師硬導轉念成文史系,也因此使他的在校成績一落千丈,因此憤恨不平。
(三)岩手縣40歲世代之女性:被家人指名,女孩子要對老後的雙親盡孝,尤其結婚以後還需照顧子女,這是理所當然,如果專找男人的工作挑戰,則會被排斥,謂「不像女生」,也不會受周遭的親友歡迎。
(四)廣島縣50歲世代女性:在就職方面,和一般女性一樣只能做普通的事務工作,薪水或晉升皆無明顯的希望,結婚以後自然就辭職。在沒有顯赫的學歷,也沒有令人滿意的工作頭銜,只能天天接受派遣,成了小小的螺絲釘,至為遺憾。
根據日本某非營利機構之調查,在1970年代先進國內,進入大學的學生大都為男性,然而近年來,女性進入大學的數量大為提升。以今年為例,日本大學生男性為56%,女性為44%,大學、研究生男性為70%,女性為30%。女性的部分在先進國中,還算最低,有關科學、技術、工學、數學之理科系分野,專攻的女性數非常稀少。上述原因有四:第一,理科的職場收入和一般職位有偏高之趨勢。第二,在男性居多的職場,女性收入會被排擠也是原因。第三,如國會議員、法官等,做為指導階層之專業職位,女性比例很低。第四,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之資料,日本勞動部之女性,同等技術者之升遷、加薪機會,比男性遲緩。
男女間之差異,不只是性別,在社會間所形成之主觀意識,自古以來未有顯著的不同,要改善此現象沒有特效藥,只能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