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官方表示,千盞路燈是當地村民私自設立。而當地村民透露,他們是為了爭取更多拆遷補償費。眾所周知,徵地拆遷引發的上訪潮至今不斷,地方政府的暴力手段,以及過低的補償標準,甚至苛扣補償金,都讓民眾飽受損失。
同時這次與以往相同的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村民表示,拆遷範疇內的區域,本來是耕田。
今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的「一號文件」中,以及兩會期間中共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部長通道」上,都有相同的強調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3月26日,自媒體有一篇題為〈三調「打假」,紅線掐架〉的調查文章,開篇寫道:某縣域面積約1千平方公里,它的耕地、林地、草地面積三種地類登記面積加起來足足有2千平方公里,這數字著實讓人無語,多出來的1千平方公里哪來的?
其實多年前就被披露的一個普遍做法:村民5畝地,村裡報到鎮裡變成7畝,鎮裡報到縣裡成為9畝,縣裡報到市裡11畝,市裡報到省裡13畝,省裡報到部裡已變成15畝。而這還算是好的。怕就怕報上去說是耕地,實際已成了建案、工廠、高爾夫球場等,或者被置換為其他的地而濫竽充數。
如網易2012年3月2日〈18億畝紅線——安全的只是數字〉一文指出,地方官員把良田變成建設用地,再到偏遠之處畫出一塊新耕地,不管能否耕種,耕地總面積是不變的。像是浙江省2002年4月實施的「山海協作工程」,其內容之一即由省內欠發達的地區為省內一、二線等城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標。在耕地指標的交易中,雙方各取所需,欠發達地區獲得收入,發達地區完成用地指標,耕地品質則不在「18億畝紅線」的考量範圍之內。
消滅耕地的情況並沒有成為歷史。今年2月新聞,河北保定徐水區政府一天內發布了5則土地收儲(徵收)公告,以建設植物園、中小企業園等項目為名,徵收萬畝耕地,涉及5個鄉鎮17個村莊。村民們質疑,政府徵收萬畝耕地只見公告未見批文。村民們反映,以往徵地都建成商業地產。雖然今年才開始3個月,但強徵耕地事件不只這一樁。
農業專家、被官方官媒奉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在2009年4月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18億畝的耕地紅線,這個保不住,難度很大。因為要城市化,要修建機場、高速公路,沒有辦法。美國測出來的,我們的耕地面積已經沒有18億畝,已經少了3千萬畝。
當時普遍評論,不用美國測量或衛星地圖,僅目測曾經大片綠油油的的良田耕地轉眼間變成商品房,也知道18億畝這個數字已名存實亡。同時按袁隆平說法,這一條紅線早在10年前已經失守。
而與「18億畝耕地」異曲同工的官方宣傳,莫過另兩個例子。一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吹噓稻子「畝產萬斤」,結果真相是隨後的3年大饑荒,餓死中國3千多萬人。
另外一個是「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20%的人口,解決了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據媒體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小麥512萬噸,同比增長48%;大豆8,200萬噸,增長14%;水稻451萬噸,增長6.5%;其中80%以上來自美國。按照比例計算,中國有2.5億人是靠進口美國糧食養活的。
總之今天就算18億畝耕地紅線未突破,中國卻已從一個農業大國,變成農業進口大國,還是全球第一的糧食進口國,而這主要原因是不知有多少良田被開發成房地產。不管百姓還是軍隊,糧食、吃飯都是根本問題,難怪有文章指出,這是比晶片、石油和天然氣等危機都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