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於去年端午前夕,因病以84歲高齡辭世。自幼遭逢砲火戰亂的他,於不惑之年妻子罹癌撒手人寰,他一肩挑起嚴父慈母重任,撫育6位子女長大成人,諸多考量未再續弦,更於母親90高齡臥病在床時隨侍在側,蔚為鄰里桑梓間美談。於子女漸長後,公公開啟公僕生涯,歷任1屆鄉代、5屆村里長、各寺廟委員、義消及調解委員會顧問等職,為民服務二、三十載,熱心公益、無怨無悔。前年,當病痛纏身時,公公更展現堅強的意志力,連醫生都稱讚:「里長伯一定是好人,所以止痛藥量總不及他人,著實少見。」
猶記公公要離開當日,亦能清楚交代後事,一一再三叮嚀,直至血壓聚降,我們陪伴他回家,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然而,卻從這哩路開始,發生了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
傳統習俗,長輩選擇在家斷氣,而當救護車鳴笛啟程時,卻一直找不到地址,也因此得以讓外子騎車早先一步到家迎接父親歸來,當晚更托夢勿讓貓兒跳過未入斂之大體,否則不祥。爾後,葬儀社到家,只撕了一樓春聯,卻遺漏了三樓高處的橫聯未撕,公公竟托夢給朋友,讓朋友到家告知,否則神荼、鬱壘兩位門神站崗,他會被擋在家門外。接著,公公走後約莫兩天,家中從未有螳螂出現的景況,卻有一隻螳螂來到,接著從我腳下開始爬到肩上,當下我倏忽憶及公公於病榻時曾說,有隻漂亮的螳螂在牆上,還直指著牆面,但當下我們卻一直看不到也遍尋不著,原來他早已透露走後將化身螳螂。頭七當晚近子時,螳螂二度飛來家中,跳上我和大小姑肩上,告別式前晚亦三度飛來家中,彷彿在巡視布置會場,更有靈異體質的朋友前來家中捻香時,說公公客氣在旁靜靜聆聽;於是,我們深信,在告別式前,公公一直都在……
傳統守喪,隨著工商社會的繁忙,已被殯儀館一條龍統包的方式取代繁文縟節,化繁為簡。然一生為民服務的公公,生前鄉里間只要有人過世,一通電話,即便三更半夜,他也騎著摩托車過去幫忙,大姑總說:「阿爸,不能等天亮再去嗎?」此時公公總會說:「這種事怎麼能等。」直至公公半夜離去,里長好友來到家中,我們才親身領悟到:人的告別,是無法選擇時間的,但當下家屬真的需要許多協助;此時,也才深刻體會到公公生前依循古禮,替喪家設想是如此的周到。
遵循傳統,居家守靈直至落土安葬,陪伴公公最後這段日子,雖然辛苦,也才能深刻體會「悲莫悲兮生別離」的慟,也因供人自由捻香,每日人潮未曾間斷,才知曉公公生前做人的成功,他已然為「人死留名」留下了最好的註腳。無數親手摺的蓮花和元寶、近一個月的居家守喪和無法執手的淚眼,也是我們後生晚輩對他最後的不捨。
不惑之年妻子離世,父兼母職未再續絃,獨自扶養六個子女成人,二、三十年的鄉代村里長公職,婚喪喜慶、進香繞境,隨傳隨到,實至名歸的模範父親和績優里長、華夏奬章,讓我們備感光榮;視媳如女的您,更令我有感今生何其有幸。從公公的身上,我們看見傳統中的習俗見證和平凡中的偉大典範,習俗——也許可能隨現代而沒入時間洪荒中;典範——卻將永存人們心中無法磨滅。
想念公公的廚藝、懷念公公的人格,感念他對鄉里間婚喪慶典的付出,在公公即將對年合爐的當下,我們想說:您一直是我們這三代同堂中遺世而獨立的驕傲。你問我贊成「青銀共居」嗎?我的答案和兒子一樣,因為公公已為「青銀共居」留下一個永恆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