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國際瞭望】習近平「以拖待變」的底氣從何而來?(下)

⊙何清漣
利用美國國內的利益分殊
製造白宮壓力

專制國家與民主國家打貿易戰,最實質的要害不在於誰的傷害能力強,而在於兩種體制的疼痛忍受能力不同——所謂「疼痛忍受能力」,是指政權迫使人民忍受痛苦的強制力。專制極權國家在這方面的能力遠超過民主國家,毛澤東統治時期餓死3千萬中國人,照樣是中國人的偉大領袖與導師;北韓在金家王朝統治之下,人民缺衣少食,動輒遭受嚴厲的政治懲罰,都還能維持下去。民主國家則是從窮人的存在、收入的減少、氣候的變化、治安的惡化,一切無不是政府的錯。可以設想:中美兩國互加關稅帶來的物價上漲,中國輿論將會一致指責這是美國造成的傷害,而美國輿論對川普政府可不會這樣客氣,各種指責都會出現。指望這種怨氣在明年能夠變成拋棄川普的動力,正是北京的心願。

與此同時,中國(共)還採取了一些報復性措施,據BBC報導(5月31日),中國將推出一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那些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不久將公布具體懲罰措施。

這一招是看準了美國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美國跨國企業與國家利益並不一致,當初到中國投資,不少美國公司為了市場而被迫轉讓技術(高科技公司還配合中國政府監控網路),只敢回國向本國政府抱怨,要求政府出面保護自家利益。如今這些企業不能與中國做生意賺取利潤,他們對中國政府無奈其何,但必然會對白宮產生怨懟之心——這正是中國政府期望看到的結果。

一直在「擁抱熊貓」的民主黨議員支持川普將貿易戰打到底,其實是「架秧子」(起哄、胡鬧)。貿易戰如今成了一鍋夾生飯(半生不熟的飯),將會成為他們明年大選時攻擊川普的最佳口實:沒有國際經驗與外交經驗,輕率發動貿易戰卻無法取勝,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失去盟友,等等。

以守為攻的靈感來自於《論持久戰》

以上,就是中南海高層拒簽中美貿易協議的背景。新華網於6月2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通觀全文,該白皮書絕非簡單的宣傳,其中有關闡述,例如「指責中國「盜竊」知識產權(智慧財產)、強制技術轉讓毫無依據其中幾條完全否定了現有國際規則,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法體系,表明自己要建立世界規則的意願與決心——這意願在2009年APEC夏威夷峰會上表達過。

習近平是毛澤東的好學生,想必深得毛《論持久戰》思想的精髓。那本名著所闡述的中心思想,一是政治動員,就是「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和宣傳方面的較量,二是戰略戰術要能夠超出敵手意想之外。「日本(此處可以換成美國)沒有想到中國會抵抗,而且會如此頑強持久的抵抗。而且,日本還把中國對西方強權的抵抗視為亞洲式的保守、落後和不開化。但是,中國卻把這種壓力變成了自我變革的動力,在抵抗西方中,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三是強調了堅持是毅力的比拼,成功者比失敗者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多堅持一會兒。

以上幾點,讓北京看到了以拖待變的可能,拖到明年美國政局發生變化,就能以時間換空間。就算到時川普再度當選,再重回談判桌也不遲。只是時移勢異,僅僅政治動員一項,就可能很難如願,媒體上的輿論一致,恐怕不是真實民意的一致。到了明年下半年,中南海這場豪賭的勝敗將塵埃落地。(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