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王健專覽】「阿拉伯之春」後8年

傳統以來,統治者要單方面掌控人民之行為,在最近似乎已逐漸不可能,連保守的阿拉伯世界也一樣。(123RF)
傳統以來,統治者要單方面掌控人民之行為,在最近似乎已逐漸不可能,連保守的阿拉伯世界也一樣。(123RF)

文/王健(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第十屆理事長)
在2011年轟動中東之民主運動的「阿拉伯之春」,於8年後引動了北非兩個極權國家——阿爾及利亞及蘇丹,幾乎在今年的同時期,最高領導者由於違背了阿拉伯世界共通的圭臬,即為國家和人民所約定之「社會契約」而下臺。

首先是今年4月2日,在位20年,高齡82歲的阿爾及利亞總統包特夫里卡,在大群民眾之反對下不得不下臺;4月11日支配蘇丹30年的巴席爾總統,也被軍方奪權政變而下臺。

所謂「阿拉伯之春」,被西方社會認為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

在阿拉伯之春之民主運動未開始前,阿爾及利亞及蘇丹當時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約5,500億美元,8年後的今天卻減到2,700億美金,影響財稅收入頗為嚴重。此次在阿爾及利亞的變革,雖然既得利益集團仍承接原支配者之勢力,在蘇丹方面,奪權成功之軍方集團則紮實地把握著權力,造成了阿拉伯民主主義的「悲觀論」,也使中東對政治環境陷入低潮。

但最近由於年輕人大量使用智慧手機或SNS(社群網路)不斷擴大其影響力,使欲長年掌控政治勢力之支配意識,顯得薄弱。

統治者們若未能全面提高人民福祉,則其對人民的社會約束會逐漸喪失其權威性,也使年輕人轉而求社會的菁英或特權階級之保護,以低調求生。

眼看情勢再翻轉,風潮在變動,領導者最近也開始有所改變。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本來靠石油維生,也轉向以其他的經濟作為為增進收入;埃及總統則開始了附加價值稅,同時削減燃料補助金;又如世界首富國「卡達」之領導者欲改變國家的形勢等。這些現象皆由上而下,總無法滿足人民之期待。由政府主導之經濟,常常把國家「肥大化」,對民間之創業有所壓抑,同時往往限制言論自由,至目前,凡透過選舉促進憲法完善之體制,領導者多數無法保證讓人民滿意。

總之,傳統以來,統治者要單方面掌控人民之行為,在最近似乎已逐漸不可能,連保守的阿拉伯世界也一樣。◇

備註:
蘇丹自4月政變後,局勢持續動盪。近日反對派號召全國公民抗命運動,抗議軍政府6月初以武力鎮壓示威者。

王健專覽
王健老師以術科第一名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又負笈日本東京造形大學深造。 (1) 全國麥克筆第一名師.亞洲第一麥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