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割髮代首」:曹操嚴於律己 陶侃以信取勝

正史中,有二則割髮代首的故事。一位是曹操,一位是陶侃。但他們並不是遭受了髡刑,而是另有原因呢!(圖/志清)
正史中,有二則割髮代首的故事。一位是曹操,一位是陶侃。但他們並不是遭受了髡刑,而是另有原因呢!(圖/志清)

文/杜若
中國古代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保全自己的身體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古人通常不會自己割斷頭髮,除非被處以髡(音昆)刑。髡刑是古時的一種刑罰,即剃掉男子的頭髮,讓其顏面掃地,以示羞辱與懲罰。這種刑罰比挨打還令人痛苦。或許,這就是世人所說的:「士可殺,不可辱。」

正史中,有二則割髮代首的故事。一位是曹操,一位是陶侃。但他們並不是遭受了髡刑,而是另有原因呢!

曹操嚴申軍紀 割髮代首

曹操親率大軍出征,途經一片麥田,下令軍中將士不要踐踏麥子,犯者以軍法論處。所以騎兵都下馬而行,以手扶麥,以免損害百姓的麥子。

行進途中,不料曹操的戰馬忽然受驚,直接竄入麥田中,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曹操為申明軍紀,遂即招來行軍主簿,商議自己的踐麥之罪。

主簿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對答,刑罰可以不加在尊者身上。主簿認為,丞相身分尊貴,怎麼能夠輕易加刑。

曹操說:「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都不能遵守,又怎能率領部下呢?」作為軍隊統帥,眼下軍務當急,身負社稷重任,不能自殺。於是曹操割下自己的頭髮,割髮以代首,嚴申軍紀。三軍將士見了,無不悚然,彼此嚴守軍令,不敢觸犯。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他知道天助漢室,於是效古人知必死而守義,匡正漢室,救濟蒼生。曹操抑豪強,興屯田,興修水利,申明法度,力保漢朝國祚得以延續幾十年。

陶侃割髮為信 以誠取勝

晉朝時, 蜀郡有一小吏名叫杜弢(音淘),盜竊官府的庫錢後,帶領一批流民,襲擊荊州官員。這夥盜賊橫行荊湘,反抗晉朝王室。

建興元年(西元313年),賊寇王沖自稱荊州刺史,占據江陵。名將陶侃手下有一位參軍叫王貢。王貢假傳陶侃命令,任命杜曾為大都督,擊殺王沖,並收降其軍。陶侃召見杜曾,但杜曾不去,王貢也不敢面對上級,於是和杜曾舉兵反叛。後來,王貢畏罪而逃,投奔杜弢。

陶侃派周訪等人率軍入湘,征討杜弢。王貢率領三千精兵奔向武昌。陶侃派鄭攀及伏波將軍陶延夜襲賊軍,大敗敵方,收降上萬人。王貢撤軍逃遁。不久之後,王貢再次向陶侃挑戰。對陣之際,王貢見到昔日的上級,有意氣氣他,於是把雙腳高高地擱在馬背上,表示沒把陶侃放在眼裡。

陶侃並不急於迎戰,而是遠遠地平和地對他說:「杜弢本是益州小吏,盜用庫錢,其父死了他都不奔喪。你本是一代英才,何苦跟隨盜賊?況且天下有白髮老賊嗎?」言外之意,做賊的哪有活得長的?

王貢覺得陶侃的話很在理,於是收斂了狂妄的姿態,順勢把腳放了下來,說話的態度也變得溫和了。陶侃見狀,知道可以以智誠取勝。他割下自己的頭髮作為信物,派使者交給王貢。古人的理念中,頭髮可以代表頭顱。割下頭髮象徵以自己的腦袋和你交往,含有「刎頸之交」的意思。

王貢見陶侃有如此誠意,遂即率軍歸降。杜弢經此變故,其他部將相繼潰散,杜弢最終也兵敗身亡。陶侃不費一兵一卒,收降了王貢,解除了一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