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中國鏡

陸大量應用AI教學 美教授:未來有隱患

中國近5年來已經大量應用AI教學方式。圖為中國一名高中生準備進入大學入學考試考場。(Getty Images)
中國近5年來已經大量應用AI教學方式。圖為中國一名高中生準備進入大學入學考試考場。(Getty Images)
【記者梁硯/編譯】13歲的杭州中學生周毅(音譯)數學成績一直很糟糕,他甚至擔心日後考不上大學。在採用了一個名叫「松鼠AI」(人工智慧)課程後,他的成績在半年後提高到62.5分,2年後提高到85分。然而教他數學課的不再是老師,而是一台電腦和軟體。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當一些專家擔憂人工智慧可能改變21世紀的人類教育、許多院校質疑這種做法有悖倫理道德時,中國近5年中已經大量應用AI教學方式,包括科技公司、初創公司和學校在內的部門都參與進來。

目前在中國,有數千萬中小學生採用松鼠AI或「一起作業網」(17zuoye)等人工智慧軟體作為主要學習工具。這可看作是對人工智慧應用於教育的一次最大的實驗,人們還未預見它的最終結果會怎樣。

儘管人工智慧教學在短期內提高了課業成績,一些專家對這種發展趨勢表示緊張和擔憂,因為它對人類教育的破壞可能隱藏在未來,不易察覺。

大量應用AI教學 目標還是為應試

首先,教育者擔心大範圍採用人工智慧教學將剝奪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主導作用,例如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培養表達和合作能力等方面。

其次、也是他們最擔憂的一種後果是人工智慧教學若被全球採用,它可能將全世界的學生帶入標準化教學和測試的軌道,使學生嚴重缺失獨立研究、思考、質疑和總結的能力;學術交流、切磋和探討的願望和能力;以及嚴重損害學生的創造力。

松鼠AI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提高在大學入學考試和各種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他們通過學術雜誌、國際合作和獲得的獎項,展示其技術能力,做市場營銷,吸引客戶。

自成立以來的5年中,松鼠AI已經在中國200個城市開設了2千多個學習中心,有超過100萬個學生註冊。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募集了逾1.8億美元資金,公司價值評估超過10億美元。

以數學為例,AI教學會給一個數學單元的課程,設置1萬個「知識點」。在任何知識點的學習中,如果學生不能通過測驗,將被重新帶回學習過程,直到他學會和通過測試。

有的學生說,這就像給他在課後找到了一個輔導老師。同時,他不必再做海量的練習題,也能掌握知識點。也有學生說,雖然他們從AI模式中獲得受益,但還是希望「能和真正的老師有更多互動。」

缺乏教學相長 只有人機「對話」

《技術評論》記者在走訪了松鼠AI教學位於杭州的一個中心後發現,這裡最大的教學特點是「出奇地靜」,主要的教學和學習媒介是電腦,學生和教師都專注於螢幕。

在一間教室內,兩名學生戴著耳機,全神貫注地在學習英語。在另一間教室,三名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內容各不相同。教師全部通過一台儀表盤監控學生的電腦使用過程。

當有學生需要幫助,教師會在他的終端收到訊號,然後走過去為學生做指導,講話的聲音也是非常輕。「這是無聲的教學。」杭州教育局一位高級官員不無自豪地說。

AI教育 丟失傳統教學優勢

美國教育界和企業界人士曾發表看法說,處於被科技覆蓋的時代,人類的優勢在於創新、合作、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的教育在於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和興趣,而不是簡單地傳遞一套規範的知識。

松鼠AI說自己的特點是給予「個性化教學」,然而美國教育者認為其推行的是「對應性教學」(Adaptive teaching),即通過對學生的測試,發現他在某方面學習的弱點,就此給予再教學,直到學生通過測試或掌握知識點。

哈佛大學技術、創新和教育項目教授蒂德(Chris Dede)說,對應性教學和個性化教學有本質區別。對應性教學只能了解學生「知道了什麼,不知道什麼」,但沒有關注學生「想了解什麼,以及怎樣學習對他才最有效」。

個性化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興趣,然後因勢利導地「激發他的學習興趣、設置適合他的學習長度,從而帶來進步。」蒂德教授說。

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大學教授翠微安娜絲(Jutta Treviranus)進一步解釋說,「個性化學習有多個層次,包括學習節奏、方法和最終目標。」

學習節奏的個性化是指根據學生的能力,對同一個教學內容,設定適合他的學習時間長度;學習方法的個性化指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更多採用文字教學還是視頻教學等;學習目標個性化是在了解學生的最終學習目標後,告訴他更適合在大學學習還是進入職業學校更好。

「我們需要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清楚自己為什麼學習,懂得如何學習。在這些方面,松鼠AI教學都無一涉及。它只是幫助更多學生達到了統一的標準化應試要求。」翠微安娜絲說,

更讓人工智慧教學無法比擬的是美國的傳統教學優勢——師生互動、鼓勵討論、研習和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敢於質疑權威、樂於進行大量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以及發展表達、思考、合作、總結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