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新關稅衝擊供應鏈 學者:台廠須重新布局

【記者張原彰/綜合報導】美國對中國課徵的新一輪關稅預計分2階段啟動,首階段於美國時間9月1日正式生效(台灣時間1日中午12時),包括:鞋類、智慧手錶、藍芽耳機、平面電視螢幕等商品皆在此波關稅課徵清單裡,稅率為15%。而第二階段預計在12月15日啟動。

美中貿易戰升級,繼對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25%的關稅後,美國在8月1日再宣布,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15%的關稅,並分兩階段實施,分別自在9月1日起與12月15日起生效。

台灣時間1日中午12時01分,美國對部分中國商品的新一輪的關稅啟動,這波加徵關稅的商品,包括:智慧手錶、藍牙耳機、平板電視及多項鞋款等;而在12月15日、第二波加徵關稅的中國商品,包括:智慧型手機、筆電、玩具和衣物等。

據路透社報導,川普這波關稅計畫,預計對價值3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15%關稅,而在9月1日啟動的第一波關稅,範圍涵蓋約1,12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如果在12月15日時,對3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全面徵收關稅,代表已對價值5,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幾乎所有中國輸美商品都會受到影響;有分析則指出,一旦所有銷美貨品全被加徵關稅,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將下滑達1.5個百分點。

美國對中國新一輪的關稅涵蓋科技產品,使得在中國的相關供應鏈受到影響。在1日傳出台積電、聯電與力晶等台灣廠商,在中國設置的12吋晶圓廠在上半年合計虧損近新台幣100億元。外界分析,這些晶圓廠由於未達經濟規模,所以讓目前營運全數虧損。

南台科大財法所教授兼所長羅承宗表示,台商在產業鏈中多為代工廠,過去追逐低成本、低工資而選擇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在中國的勞力成本與營業條件變嚴苛下,近年已有許多台商撤離中國。美中貿易戰也迫使還留在中國的台商,必須重新衡量生產據點,否則留在中國的壓力只會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