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司法官學院15日舉辦「人工智慧對司法之影響及未來發展」國際研討會,探討AI輔助判決的可行性與風險。司法官學院院長蔡碧玉表示,有的國家已著手開發AI法官、律師,試圖審理小型訴訟案件、提供法律諮詢,但AI的倫理、演算法問題都是必須克服的挑戰。
蔡碧玉指出,有的國家開發AI法官,希望能代替人類法官處理小型訴訟案件,讓人類法官能騰出時間,專注處理棘手的大型案件。美國的律師事務所運用AI律師ROSS,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蒐集大量文獻及案例、閱讀並分析大量文件,甚至是草擬契約、書狀等,也有將AI用於快速審查細節、分析再犯率,判斷行為人能否具保、是否得以假釋或緩刑,甚至幫助法官做成判決。
但蔡碧玉也質疑,現有的法律規範對AI可能有所不足,當人類將事情交由AI進行運作處理時,所衍生出來的法律責任將如何歸屬?AI透過機器學習的過程中,個資的蒐集與處理該如何規範及保護?如何解決識別資訊的隱匿問題?倫理議題更是備受挑戰。
蔡碧玉認為,AI是透過機器主動學習,人們將難以理解其演算過程,是否因此導致演算法黑箱?在數據資料不夠全面、數量不足時,是否造成誤導、偏見,甚至有歧視、不平等的問題?對於規範自然人法律關係為主的傳統法律,AI的發展將帶來難以預測的法律問題,該如何面對?在AI所帶來的效益下,如何同時維護人權、法律價值,也是這次研討會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