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夜雨秋燈錄》記載,四川總督某公修葺百花洲的草堂寺時,寺裡有一座泥塑的杜甫像,相貌粗俗,某公看泥像也已損壞,也想重塑一番。全省的官員都捐出養廉銀,湊了萬兩白銀。有了資金,動工修繕,很快就完成了,亭臺水榭、遊廊廳房都修繕一新,惟獨新塑的杜甫像出現問題。總督到寺裡進香,看見杜甫新像時,當場發怒,泥像這麼醜,怎麼能是杜甫先生的塑像?要求毀掉重塑!
工匠說,他們並不是讀書人。以前塑造神佛鬼判的像,只是照著前人塑好的樣子,依樣畫葫蘆,還覺得很相像。從唐朝到清朝,間隔一千多年,這些工匠都沒有見過杜甫真容,怎麼塑得出來?
成都太守請工匠先試一下。然而,匠人先後更改了十多次,總督看了都不滿意。工匠就問總督,到底想把杜甫塑成什麼樣子?總督也說不上來,只說匠人塑的杜甫像,要麼帶著富貴氣,要麼帶著塵俗氣,要麼是憔悴氣,看不出杜甫那種忠君愛國的氣象。塑匠一聽,覺得實在無能為力,只好放棄了。
於是,成都太守又招募了十幾名工匠,均是四川的雕塑名家。但他們也都塑造不出杜甫的氣象,所以也都放棄了。因此,工事耽擱了一年多。
一天,忽然有位老先生來應募。這位老先生是一個儒生,且每經科考必落榜。偶然見人家塑造神像,心裡很羨慕,於是轉而鑽研塑像技巧,手藝日益精進,以此賺些收入,養家餬口。
太守與他很投緣,談話談得興高采烈,太守就請老先生先替自己捏個小像。老先生很快就完成了。塑像為紅色,長五寸多,坐在小楠木的龕中,手裡拿著拂塵,披著紗頭巾,很像維摩居士的模樣。太守叫家人仔細觀賞,家人全都笑起來,塑像神態與太守幾乎一模一樣,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第二天,太守就讓老先生到草堂塑像。老先生囑咐,凡是草堂內的人全都離開。關上大門,他在裡面盤腿靜坐。到了第三天,忽然間,老先生大叫著跳了起來,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塑成了杜甫像。
成都太守請總督到草堂寺看一看。總督剛剛走上臺階,抬頭仰視塑像,立即高興地說:「塑成了。」急忙走進殿內,跪在地上叩首說:「這才是真正的飯顆山頭戴竹笠的杜甫真容啊!」
總督召見老先生,看他只是一介老態龍鍾的布衣,問他塑像的技術為什麼如此高明?老先生說:「我也不知道杜甫像是什麼樣。但我從幼年到壯年、老年,已經熟讀了浣花翁杜甫詩集。每每讀到『野哭千家聞戰伐』(《閣夜》)『長鑱長鑱白木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二)等詩句,往往掩卷深思,眼淚奪眶而出,心中反覆琢磨,又常常在夢中看見一個人,臉色白皙,長著長鬍鬚,站在几案之間。這尊杜甫像,就是我的夢中之人。」
總督聽了非常高興,親自撰寫文章記述此事,並把它刻在碑石上。◇
事據《夜雨秋燈錄.塑少陵像》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