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推動友善農法 屏科大打造猛禽無毒生活圈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孫元勳教授(中)帶領洪孝宇(左)林惠珊(右)2位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台灣猛禽保育,今年獲得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孫元勳教授(中)帶領洪孝宇(左)林惠珊(右)2位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台灣猛禽保育,今年獲得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中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致力臺灣猛禽保育,2011年起在林務局和屏東縣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室開始關注黑鳶生態和消失的原因,揭露因田間毒鳥滅鼠導致黑鳶的中毒危機;今年還首度證實,臺灣的黑鳶除了留鳥,也存在候鳥族群。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圖為黑翅鳶吃老鼠。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圖為黑翅鳶吃老鼠。(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表示,1980年代起,農業單位教導農民用稻穀拌加保扶做毒餌,撒在田邊防鳥害,同時開始舉辦全國滅鼠週大量免費發放老鼠藥。有腐食習性的黑鳶成了間接毒害的被害者,直到1991年有人開始調查黑鳶數量,發現剩不到200隻,已瀕臨滅絕。

為了保護黑鳶,孫元勳帶領林惠珊、洪孝宇兩位研究員,透過推廣友善老鷹農法、不毒鳥、不毒鼠的概念下,研究猛禽特性,研發「老鷹棲架」吸引另一種專門食鼠的「黑翅鳶」駐足,成為田裡的捕鼠大隊。

2018年推廣「老鷹棲架」,臺中霧峰農會認為成效良好,已推出新品牌「黑翅鳶米」,目前全臺各地的「老鷹棲架」已超過50根;黑鳶數量也逐年回升,2019年達709隻。該團隊保護猛禽的成果,今年(2020年)獲得遠見雜誌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

孫元勳說,研究室自2010年至今,累計已有30起黑鳶救傷或死亡案例,其中有24隻(80%)是中毒的,且僅7隻幸運被救回;團對研究發現猛禽的保育與農業有一些衝突,希望將專業的調查,讓農民能夠了解生態系中有許多野生動物也是能夠為農田服務的好夥伴。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圖為領角鴞抓鼠。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圖為領角鴞抓鼠。(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推廣猛禽無毒生活圈,在田野中豎起「老鷹棲架」,提供黑翅鳶棲息及覓食。(記者簡惠敏/攝影)

今年2月,研究室收治屏東茄子園撿到的一隻中毒的小黑鳶,經救治康復後,取名「小茄子」,研究團隊在牠身上裝追蹤器,4月27日野放,5月5日從屏東北飛到宜蘭,8日從富貴角燈塔出海,傍晚抵中國溫州外海的一處無人島。透過小茄子身上追蹤器顯示,野放後一路向北飛行,首度證實,臺灣的黑鳶除了留鳥,也存在候鳥族群,解答臺灣鳥類學界多年來的猜測。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說,研究室過去繫放有10多隻黑鳶,只有「小茄子」展現候鳥習性,「小茄子」不但創下臺灣追蹤黑鳶飛行最遠和最高的紀錄,打破臺灣南北黑鳶族群不相往來的「中部結界」,還跨海到中國,證實了臺灣的黑鳶不只留鳥,還有候鳥存在。

校長戴昌賢說,屏科大許多團隊默默為環境永續而努力,其中野生動物保育就是很重要的一環,學校作為地方的智庫,除了救援、照養、生態調查甚至後續追蹤物種動向等等的服務外,更希望能讓各界認同,保育必須從個人意識建立起,如何取得經濟發展與環境共榮的平衡,是現在及未來都不能停滯努力的目標。◇

屏科大是台灣南部重要的黑鳶棲地。屏科大是台灣南部重要的黑鳶棲地。(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